這是我編寫的第4本書,也可能是一生最後的1本,因為“心未老而身已老”,總有力不從心之感。本來老伴及孩子們就不讓我再從事長時間的伏案寫作,以免加重我的頸椎病、高血壓及視力減退。但我在10年前就想寫這樣一本心身醫學的科普讀本,曾構思的書名有《內科臨床中的精神衛生問題》《綜合醫院的精神醫學亟待普及與提高》《綜合醫院應建立心身疾病科》。並曾撰寫《綜合醫院創建心身科之我見》一文,曾去過幾家300張床以上的醫院毛遂自薦,雖都希望我來就職,但大部分不同意我創辦這樣一個專科,主要是大家普遍認識不到在綜合醫院建立心身疾病科的重要性,隻有延安市博愛醫院的高楊院長歡迎我創辦心身科。另外,延川縣博愛醫院的董事長兼院長的劉富軍先生十分懇切請求我去他所創辦的醫院從事以內科為主的全科醫學臨床工作,並積極支持我創辦心身醫學科。2005年9月我在醫院正式開張前1個月捷足先登,董事長任命我為名譽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和首席內科專家,並創辦了心身科、娛療室、病友聯誼會及現代電休克治療室(是陝北地區唯一開展此業務的醫院)。建院2年多,我們成功地開展電休克治療220多人次,接診了本地區及省內外(榆林、山西、內蒙等)長期誤診誤治的2000多名較重的心身疾病。最常見的有焦慮、抑鬱障礙,驚恐發作、強迫症、恐懼症、分離(轉換)性障礙、軀體形式障礙(軀體化障礙、疑病症、軀體形式疼痛障礙、軀體形式自主神經紊亂)、圍絕經期焦慮抑鬱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適應障礙、進食障礙、睡眠障礙、兒童多動障礙、抽動障礙等;以及重性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礙、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持久妄想性障礙等);腦器質性精神障礙、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等。
有這麼多十分常見的精神疾病(還不包括各種急慢性重症病人引發的情緒障礙或身心反應),在我們綜合醫院的臨床各科普遍存在,但幾乎是視而不見,常常漏診或誤診。作為專科醫生按理也是毫無責任、心安理得的,因為這是精神衛生範疇的問題,自然不屬於其他專科應該承擔的責任。但現實情況是,占精神疾病中的90%以上的輕性精神疾病(人們習慣稱心理疾病)是很少去精神病院或精神專科就診,這就形成了目前這種會看心理疾病的見不到病人,經常能見到心理疾病的醫生又不會診治的怪現象。我作為從醫42年的全科醫生,20多年前盡管已在國內四所“三甲”大醫院累計進修4年大內科,平時刻苦鑽研全科醫學,但同樣誤診誤治了無數個類似的病人,1985年我開始學習精神醫學,參加了中國醫學科學院心理學函授2年,又積極爭取10多次參加省內外心身醫學和精神病學學術會議。2006年10月被陝西省預防醫學會精神衛生委員會聘為常委。我幾乎每天都能接診幾位攜帶厚厚的檢查單和病曆,多次在各大小綜合醫院就診,服用多種藥物長期治療無明顯療效的病人。詳細了解和閱讀病曆,從心身醫學觀點出發,以全科醫學為基礎,多維診斷為手段,生理與心理結合,整體與局部兼顧,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分主次綜合性施治,大都取得顯著療效。這些所謂的“疑難雜症”,絕大多數是心身疾病,其中有些心身病又是多學科疾病,比如圍絕經期焦慮抑鬱障礙,是由女性內分泌紊亂引起的軀體形式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潮熱、出汗等)及焦慮性神經症性障礙。病人不管去哪個專科就診,都不會全麵地解決她的問題。就是去精神科也不懂婦科內分泌及雌激素替代治療。而且這種現象不僅我國有,發達國家同樣存在。因此,在2007年上海召開的國際精神醫學大會上,美國學者做了“去機構化運動”的學術報告,提出取消精神病專業機構,在綜合醫院各科普及精神醫學知識和建立“會診-聯絡精神衛生中心”,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我寫這些不是為了說明“眾人皆醉我獨醒”,而是作為一名基層的全科醫生,又擔任精神衛生學會的重要職位,覺得有一種使命感和責任心,應把自己畢生的教訓、體會和點滴經驗總結彙編成冊,以拋磚引玉,啟迪後人。我的這個想法得到劉富軍董事長大力支持,這給我很大的信心。為使書中的錯誤少一些,特請受過專業培訓和著名精神病學專家李倬孫教授親自帶教的精神神經科主任楊建雄主治醫師做第一主編,並撰寫部分稿件,聘請李倬孫教授認真審改和陝西省精神衛生學會主任委員、第四軍醫大學心身科主任、博士生導師譚慶榮教授審閱和作序,目的就是希望提供給廣大讀者一本可讀性、實用性較好的讀物。當然時間侖促和水平所限,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同道不吝賜教。
張忠民
200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