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1)

世界衛生組織將健康定義為軀體、精神和社會功能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這裏強調了人的心理社會屬性和精神健康與軀體健康的密切關係。從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觀點看,可以說沒有哪一種疾病是單純的生理功能障礙,也沒有哪一種疾病是純粹的心理問題,隻是心理和生理二者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主次和輕重不同而已。

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使得心理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也就是說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健康本身。所以有人提出21世紀是心身醫學的時代。但精神醫學在現代醫學領域中尚屬一門年輕的學科,相關知識在社會大眾及綜合醫院的非精神科醫生中還不普及,導致許多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長期得不到明確診斷和規範治療,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延川縣博愛醫院的楊建雄、張忠民、焦靜三同誌都是多次在三甲醫院進修,長期在二級醫院工作的全科醫生,他們從幾十年的臨床實踐中,深刻體會到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的高發病率與低確診率給眾多患者帶來的巨大痛苦。為此,主編了這本《心理康複指南》。全書本著“戰略前移、模式轉變、係統整合”的先進理念,以問答形式,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內容豐富,知識新穎,有較強的可讀性和實用性。可作為大眾心理保健,患者康複指導及綜合醫院非精神科醫生的心理學知識的普及讀本;是渴求心理健康的現代人值得一讀的好書。

全軍精神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陝西省精神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心身科主任

(教授、博導)譚慶榮

200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