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這個可能性很小,因為這不是崇禎想辦就能辦到的,但是要達做到這一點,肯定有不少人要下崗,誰都不希望成為下崗隊伍中的一員,如果能把這種苗頭扼殺在搖籃裏,對於文官們而言是最好的辦法了。
“回稟聖上,臣認為方一藻和祖大壽等人所奏極是,足可見他們一片公忠之心,臣也認為當初成立遼南都司是臣思慮不周,方雲擊敗奴酋皇太極,震懾建奴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現在保住方雲的破虜軍才是最重要的,遼南身處建奴腹地,破虜軍極易被建奴重兵包圍,撤回登州是最穩妥的辦法。”周延儒詭辯道。
他知道皇帝恨不得現在就把建奴全部消滅,所以不敢和方一藻、祖大壽一樣,用繼續留著遼南都司隻會激怒建奴為理由,而是以保護破虜軍為借口,這樣皇帝就算有所不滿,也拿自己沒辦法。
隻是周延儒也太小瞧了崇禎,或者說他還是用幾年前的眼光來看崇禎。
這不聽完了周延儒的話後,崇禎一臉不敢相信地看著周延儒。
如果是不會親眼所見,親身經曆,他簡直無法想象,一個多月前,周延儒還信誓旦旦地訴說這成立遼南都司的諸多好處,現在卻以一句思慮不周,就推翻自己之前所有的理論。
崇禎非常的失望,不用派人調查也知道周延儒肯定是和某些人達成了協議,虧得他之前還認為周延儒是個可用之人,一力彈壓了所有彈劾周延儒的奏折,沒想到周延儒和那些隻是爭權奪利的官員完全是一丘之貉。
“周愛卿,你知道知道你自己在說什麼?”
崇禎說話的聲音不大,也沒有那種咄咄逼人的氣息,但是那冰冷入骨髓的語氣令得周延儒的眼皮狂跳,周延儒知道,自己如果繼續堅持下去,就會徹底失去聖心。
但是周延儒不後悔,一時失去皇帝的信任不算什麼,隻要和東林黨關係還在,早晚有東山再起之日,但是如果為了討好皇帝而選擇和東林黨甚至是百官作對,一旦被拉下馬,就永無出頭之日了。
“聖上,臣這樣做,也是為了保護破虜軍,還請聖上三思啊!”周延儒麵不改色,跪伏在地上勸諫道。
“聖上,臣有異議,臣認為萬萬不可撤銷遼南都司!”就在這時,溫體仁卻站了出來。
本來溫體仁見皇帝看過奏折之後,第一個就詢問周延儒意見,心裏頓時拔涼拔涼的。
溫體仁一向以善意揣摩聖心聞名,這可不是隨便亂說的,看見皇帝態度之後,溫體仁就知道,想要借方一藻東風扳倒周延儒沒戲了。
溫體仁鬥爭經驗豐富,知道文官的意見對內閣首輔很重要,但是能不能當上內閣首輔,當上之後能不能坐穩,關鍵還是看皇帝的態度。
但是溫體仁不知道周延儒發了什麼瘋,皇帝的意思已經再明顯不過了,周延儒竟然跳出反對自己曾經主張成立的遼南都司。
扶持破虜軍占領遼南都司,原本是周延儒上任內閣首輔以來,唯一一件拿的出手的政績,同時也是最能令皇帝滿意的政績。
說實話,溫體仁心裏也很是羨慕,如果不是為了鬥倒周延儒,溫體仁絕不會拿遼南都司開刀,畢竟等他自己坐上首輔的寶座,也需要有拿得出手的政績想皇帝交差的。
撿了這麼的便宜,結果周延儒不但不珍惜,反而要親手毀滅它。溫體仁知道這是一個決好機會,皇帝越生氣,證明他對周延儒越失望。
這次不但能扳倒周延儒,還能把方雲和破虜軍收為己用,這樣的機會,簡直千載難逢,溫體仁當然不會錯過。
遼南都司成立還不到兩個月,就已經開始發揮作用了,連遼東那些跋扈的武將都有些坐不住了,崇禎當然不想撤銷遼南都司了。
可現在連周延儒這個都主張撤銷遼南都司,這讓崇禎心裏十分失落,覺得手下沒有一個可用之臣,雖然他身為皇帝,但是如果沒有大臣支持的話,想要保住遼南都司也非常困難。
沒想到關鍵時候,溫體仁站到自己這邊,崇禎立刻對溫體仁好感大增。
“溫愛卿,如果你是內閣首輔,你準備怎麼處理這件事?”崇禎無視了周延儒的存在,直接讓溫體仁以首輔的角度考慮,可見他對周延儒有多麼失望。
溫體仁心中大喜,皇帝竟然讓他站在首輔的角度去處理這件事,這意味著隻要自己能讓皇帝滿意,接任首輔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