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周延儒是個文官,不會打仗也就也算正常,再說現在明朝還有不少能人,也用不著周延儒親上陣。
如果周延儒能夠在內閣首輔的位置上,堅持五六年,那方雲也不介意和周延儒合作,俗話說:朝中有人好做官,更何況這個人還是內閣首輔。
關鍵是周延儒的權謀之術也不行,人品也不行,是曹雪芹說的‘子係中山狼,得誌便猖狂’那類人,他當殿試主考官時,公然以公謀私把自己的姻親陳於泰內定為狀元。
當上首輔後,就開始急切地安插親信,想要重用自己身邊的人,例如孫元華、張廷拱等人都是他的親屬,甚至他還把自己的哥哥周素儒,予以冒牌的錦衣衛身份,並加封為千戶之職。
最為可笑的是他把自己的親戚周文鬱任命為副總兵,周家的子弟也在他的庇佑下橫行鄉裏,為禍一方。周延儒用活生生的例子給大明的官員和百姓上演了一副什麼叫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大戲。
周延儒將朝廷的官職視為自己的掌中職務,卻不知道已經給了政敵無數破綻讓他們攻擊,就算沒有遼南都司這件事,周延儒他同樣會在崇禎六年,也就是明年下台,而且還是被溫體仁趕下台的,接任首輔的也是溫體仁。
對方雲來說,周延儒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豬隊友,而且還是一個馬上就要下台的豬隊友、和他合作,那不是存心給自己找麻煩嗎。
雖然方雲不害怕麻煩,但這不代表他就喜歡麻煩了,更何況這完全就是躺著也中槍!
隻可惜,方雲現在還被蒙在鼓裏,而且就算他知道了,這個麻煩也不是他想不沾就能不沾的。
“方賢侄說的不錯,不能任由方雲在遼南任意妄為,不說那即將死於金州城下的十萬漢人百姓。皇太極在遼南吃了大虧,為了彌補損失,肯定會選擇入寇大明或者攻打遼西。
眾所周知,建奴每次入寇大明,光是劫掠的百姓就有幾十萬之多,死在他們屠刀下的百姓更是超過百萬之數,方雲在遼南不過令建奴損失了一兩萬人而已,卻可能令我大明百萬百姓遭難,簡直就是本末倒置,得不償失!”祖大壽大義凜然地說道。
“大哥說的沒錯,我們祖家在遼西與建奴血戰的十多年,多少祖家好兒郎戰死疆場,馬革裹屍,還不就是為了保護大明的百姓!
那方雲小兒,毛都沒有長齊,不過是運氣好,趁建奴一時不備偷襲了金州,竟然一點自知之明都沒有,不知見好就收,還妄想守住金州,占據遼南。
此舉激怒建奴,給大明帶來巨大的禍患不說,一旦金州城被建奴重兵包圍,還得拖累我們去遼南去救他。我們絕不能眼真真地方雲為了一己私利,破壞了遼東的大局。”祖大弼也冷笑道。
“我們應該聯合上奏朝廷,攘外必先安內,現在流賊未定,不宜過分激怒建奴。朝廷應該先撤銷遼南都司,讓方雲撤回登州,等平息流賊之禍,在集中全力攻打建奴不遲。”吳襄老謀深算道。
之前吳襄因為給建奴送了四萬明軍的人頭,被罷了官,曆史上吳襄是在跟隨祖家一起平定了孔有德之亂後,重新恢複了總兵的職。不過方雲出現後,孔有德被破虜軍擊敗了,自然沒有吳襄什麼事。
但是祖家和吳家在遼東根深蒂固,要為吳襄搞點軍功不過是小事一樁。
祖大壽派了幾百關寧鐵騎,滅了一個不到一千人蒙古小部落,然後給朝廷報捷,說吳襄一戰消滅五千建奴士兵和蒙古韃子,朝廷就恢複了吳襄總兵的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