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廳現在的隻能相當於朝廷戶部,本該是應該成為方雲的錢袋子,讓方雲可以專心發展自己的勢力,可是現在的結果是方雲成了政務廳的錢袋子了,這意味著如果方雲願意隨時可以成立另外一個機構代替政務廳,還不會受一點影響。
這一點對王永民來說是無法接受的,他現在可以說是方雲麾下文官第一號人物了,而且方雲也給了他足夠發揮自己才能的空間,如果政務廳還隻有之前政務處功能,那他真會懷疑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幹下去了。
不這次征收商稅,讓他王永民發現了一條政務廳能夠自力更生的財路了,僅僅十天的功夫,稅收就高達一萬五千兩,再加上查抄的貨物,這次稅務司差不多能進賬八萬兩。
當然之所以有這麼多,主要是因為查抄了鹽商三千引食鹽,光是這批鹽,價格就在六萬兩銀子左右。
可即便這樣,也讓王永民嚐到了甜頭,以後就算沒有這麼多,但是依靠威海衛這個碼頭,月入兩萬兩問題不大,當然前提是必須要真商人還會繼續往這裏靠岸。不過不管說,王現在就是方雲讓王永民取消稅務司,王永民肯定會和方雲爭一個頭破血流,才會罷休。
方雲肯定是不會取消商業稅的,別看十天就收了這麼多商稅,但方雲規定的商稅也隻是百分之五,等於一百石糧食才要交五石的稅,能在威海衛走船的商人,每次進出貨都是至少都是數千石,多的數量可能達上萬石。
那0.5兩銀子一石計算,一個商人需要交納的稅金少則一二百兩,多也不到三百兩,這對一次交易數千兩銀子的商人來說,並不算高。
食鹽的商稅和糧食差不多,主要這兩種都是生活必需品,交易量大。
明朝末年,大部分地區的食鹽價格都在一百銅錢以上,相當於後世一百塊錢一斤錢,價格貴的讓人害怕。不過食鹽是老百姓生活的必須品,就算再貴也得買,他們也得買。
而每斤食鹽的成本價加上運輸費用加起來都不會超過十文,這就意味著商人每斤鹽至少能賺九十文,正常情況下,每個人一年大概需要七斤鹽,就算明朝的老百姓不能像後世社會那樣使用食鹽,五斤也是有的。
按照一億六千萬人來計算大明全國的人口,一年需要食用的食鹽八億斤,那鹽商能夠賺到的錢折合成銀子就有7200萬兩,可以說鹽商的財富全都是靠吸老百姓的血給吸出來的。
可是他們每年向上繳的鹽稅最多也就兩百萬兩,剩下的7000千萬兩白銀,就被鹽商與為鹽商庇佑的官員給均分了,真正受傷的是老百姓,而被黑鍋的是朝廷。
對於這樣的毒瘤,方雲當然是不會客氣的了,他在鹽稅可說是下了狠手,哪裏的鹽價最高,他就按照哪裏的鹽價來征稅,雖然隻是征稅百分之五,但是每斤鹽要交的稅也達到了八個銅板,等於是每一引鹽要征稅1.6兩銀子。
這也是為什麼稅務司會查抄三千引食鹽的原因,光是這三千引的食鹽就要交稅將近五千兩銀子,而食鹽的主人是登州的城豪商,光是商隊護衛就三四百人,還和巡撫衙門以及登州知府的都有關係,怎麼可能會願意交幾千兩銀子的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