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被忽視了(2 / 2)

國難思良將,板蕩見忠臣,崇禎沒想到孫元化這個不怎麼愛表現,甚至喜歡研究西洋蠻夷武器的文官,會給自己帶來這麼大的驚喜,如果不是旅順叛亂剛剛平息,登萊還需要孫元化坐鎮,崇禎真想立刻把孫元化詔到京城來問奏。

隻是眼下旅順剛剛穩定下來,登萊也還需要孫元化,所以崇禎最終還是決定暫先把孫元化留在登萊,等那邊安定了,在調到京城來,崇禎甚至連孫元化的去處都想好了,那就是兵部,崇禎打算在孫元化到了京師之後,就讓孫元化去兵部擔任兵部左侍郎。

盡管不能立刻封賞孫元化,崇禎決定在其他方麵補償一下孫元化,比如說這次孫元化報上來的那幾個將領,崇禎已經決定滿足孫元化的要求。

崇禎略作思索,對王承恩道:“王承恩,你立刻擬旨,孫卿所奏朕都應允了,叫吏部準備好功勞簿。”

崇禎這樣做是有他自己的考慮的,因為他認為孫元化在奏折上著重提到幾人,必然是很看好這幾個將領。

比如其中一個叫方雲的,此人在旅順大捷之前,隻是一個百戶,但是孫元化卻把方雲列為這次大捷的首功,並且希望自己將方雲越級提拔為指揮僉事,崇禎本能的認為這是孫元化看中了方雲的才能。

對於崇禎來說,提不提拔方雲也就是一念之間的事情而已,身為皇帝,別說越級提拔方雲為衛指揮僉事了,就是讓方雲直接擔任衛指揮使也沒有任何問題。

但是前提是,他做這件事必須有意義,這才是關鍵,就像這次,崇禎想要提拔孫元化為兵部侍郎,並不是打算把孫元化在京師和那些隻會耍嘴皮子的大臣們扯皮的,而是打算再次把孫元化調到遼東去替他打韃子。

崇禎同意現在把方雲這些人提上來,就是想要為孫元化培養一些直係力量,這樣孫元化去了遼東才能指揮得動遼東的那些驕兵悍將。

而有皇帝的親自出馬,方雲的賞賜很快就下來了,成功地跨越了千戶的職位,成為威海衛的指揮僉事,尤超也沾了方雲的光,連跳三級,成為衛指揮同知,而被尤超頂替的那個指揮同知則與和衛指揮使陳奇一起被調往登州城任職去了。

陳奇被調走後,也不知道處於什麼原因,上麵暫時沒有指派新的衛指揮使司下來,目前威海衛指揮使的位置暫時空缺。

朝廷的這個舉動,讓威海衛的幾位大佬們蠢蠢欲動起來,如今再威海衛,站在第一序列的是剛剛升任指揮同知的尤超,和另外一個指揮同知王誌海,第二梯隊的就是方雲和另外三個指揮僉事了。

不過方雲和尤超兩人之前一個百戶,一個千戶,在衛城沒有一點根基,雖然坐上了指揮同知和指揮僉事的位置,但是衛城的那些官員們並沒有把他們兩個放在心上。

幾個指揮僉事就不說了,尤超上任都沒有來拜見。就連衛城的鎮撫官,經曆,知事,吏目也都無視了尤超和方雲兩人的存在,衛城內所有的公務從來都沒有向尤超報備過,都是直接交由王誌海和另外三個指揮僉事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