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揚州商人(2 / 2)

對方雲來說,不管是鹽商,布商、糧食對他來說都非常重要。方雲的第一目標是掌控登萊地區,而登萊一帶又有大量鹽場,並且都是直接把海水煮成鹽,成本極低,方雲顯然是不會放過這麼一塊肥肉。

一旦方雲掌控了登萊地區,勢必要向外輸出食鹽,想要輸出食鹽,鹽商就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布商、茶商則是為經濟做準備,方雲既然已經開始做海商,就沒有打算停下來,將來肯定是要向海外市場拓展的,畢竟海外市場蘊含了巨額的利潤。

鄭芝龍通過壟斷海商貿易,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就從一個小小的海盜發展成為海上的霸主。

“每舶例入三千金,歲入千萬計”這是史書對鄧芝龍年收入的記載,由此也足以以見海上貿易的利潤是多麼的驚人。

要知道大明一年的總財政收入也就兩千萬兩左右,哪怕崇禎皇帝額外加了三餉以及其他各種名目眾多的雜稅,也不會超過三千萬兩。

也就是說鄭芝龍一個人一年的收入就相當於整個大明王朝一年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是一半,富可敵國對鄭芝龍來說還真不是一句誇張的話。

明朝的絲綢,茶葉,陶瓷在海外都是極受歡迎的商品,對於方雲打開海外市場有非常大的幫助。

至於糧商,就更不用說了,明朝社會本身就是一個農業社會,民以食為天,可不是隨便說說的。

更何況明末正值小冰河時期,天災連年不斷,可以說未來的十到二十年之內,北方諸省都會處於缺糧狀態,尤其是受災嚴重的陝西省,糧食對他們來說永遠都是供不應求。

而南方這裏受小冰河時期氣候影響很小,糧食產量也沒減怎麼減少,如果能夠從南方運輸大批的糧食往北方,不僅自己能夠大賺一邊,同時還能穩定北方的老百姓,保存北方地區的元氣。

不過方雲也知道自己現在還沒有那個實力鋪開所有的攤子,目前他最需要的是糧商,而且還要是大糧商,否則想要收購齊兩萬石的糧食,一個月的時間都未必夠。

“你能聯係上李家糧商嗎?”方雲問道。

雖然沈泰給方雲接介紹了不少的糧商,但是隻有李、範兩家商行的糧食生意做得最大,不過這個範氏商行卻和山西的範家關係不淺,方雲對它的印象很不好。

山西的範家可是滿清時期的八大皇商之一,後金能夠快速地在遼東地區崛起,範家的‘功勞’可不小。

盡管方雲知道,即便範家不做這個生意也會趙家,王家等等其他的糧商來做,畢竟一個舊的王朝即將傾塌,各種牛鬼蛇神自然是少不了的。但是誰讓範家率先當了漢奸了呢,和誰做生意都是做,方雲當然不願意自己錢被漢奸給掙了。

而且李家商行由於人脈和規模都沒有範家商行那麼大,所以另辟蹊徑,組建了船隊,利用漕運的優勢將量子販賣到大江南北,運營方式和方雲也很相近。

從這方麵考慮,方雲也更遠選擇和李家合作,畢竟糧食生意是長期的,一個穩定的供貨商對自己來說非常的重要,如果遇到突發事件,自己這邊抽調不出船隻,李家還能幫他把糧食運到山東來。

“當然可以,我可是做牙人的,不認識幾個掌櫃的,還怎麼在這行混下去,別說是找商行的人了,附近的花酒樓(妓院)我也都一清二楚,裏麵的頭牌我也都認識,我們揚州的姑娘個個柳腰細臀,嫵媚妖豔,那模樣絕對沒得說,如果東家您有興趣的話,我現在就去給您叫。”

沈泰先是抱著胸脯向方雲保證,然後笑嘻嘻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