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緒論
一、文獻研究
(一)古代對書法健心作用的認識
西漢文學家揚雄在其《法言·問神》中道:“言,心聲也;字,心畫也。”晚清著名學者、文藝理論家劉熙載先生也曾說:“以書為心畫,故書也者,心學也。”古代“心”的功能也就是現代所謂腦的功能。《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說:“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禮記·大學疏》中說:“總包萬慮者謂之心。”“心”代表了一個人的思想、情感、意識,乃至態度、性格、意誌。“書為心畫”也就意味著書法是書家心靈表記、德行品藻、情感情緒及學識等的直接反映。
自古以來,中國書法就被看作是中國人修身養性、陶冶性情的一種有意義的活動,古代書論中蘊含了豐富的關於書法健心作用的思想,下麵就這些思想進行係統地梳理。
1.書法與情緒
書寫活動可以抒發書寫者之情懷。孫過庭在其《書譜》中總結道:“雖篆、隸、草、章,工用多變,濟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然後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閑雅。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唐大文學家韓愈在《送高閑上人序》中介紹張旭怎樣借草書來抒發他的思想情緒時,有這樣一段話:“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穀,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宋代蘇軾在《送參憚師》中用短短四句詩對韓愈這段論述作了概括:“退之論草書,萬事未嚐屏,憂愁不平氣,一寓筆所聘。”描述了張旭無論處於一種什麼樣的情緒狀態之下,隻要“有動於心”,都會通過書寫草書以宣泄之。唐代的張懷瓘在《書議》中也說,書法“或寄以騁縱橫之誌,或托以散鬱結之懷”。宋代的朱長文在《續書斷》中也表述了相同的意思:“棲遲卑冗,狀猷偉氣,一寓於毫牘間。”這裏所表達的一個共同涵義是書可言誌,書可散鬱,無論積極的情緒情感還是消極的情緒情感,均可通過書寫來抒發。此外,還有許多書法家描述了書法對情緒的調節作用。比如,清代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說:“靜坐作楷書數十字或數百字,便覺煩燥俱平;若行草,任意揮灑,到痛快淋漓之候,又覺靈心煥發。”又比如,已故書法家潘伯鷹說:“心中狂喜之時,寫字可以使人頭腦冷靜下來;心中鬱悒,寫字可以使人忘記了鬱悒。”
另外,一個人所處的情緒狀態不同,他寫出的文字的結構氣勢也會不同,即我們可以“觀字識情緒”。如陳繹曾在其《翰林要訣·變法》中說:“情,喜怒哀樂,各有分數,喜則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則氣鬱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情有重輕,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淺深,變化無窮。”明代解縉在《春雨雜述》中也說:“喜而舒之,如見佳麗,如遠行客過故鄉,發其怡;怒而奪激之,如撫劍戟,操戈矛,介萬騎而馳之也,發其壯。哀而思也,低回戚促,登高吊古,慨然歎息之聲;樂而融之,而夢華胥之遊,聽鈞天之樂,與其簞瓢陋巷之樂之意也。”兩位書家均用形象優美的語言描述了喜怒哀樂不同情緒狀態下文字結構氣勢的不同。這樣的論述還有崔瑗在其《草書勢》中提到的:“狀似連珠,絕而不離,畜怒怫鬱,放逸生奇。或淩邃而惴栗,若據高而臨危。”他描述了從草書的縱橫揮灑,線條的奔放,以及筆勢的險絕中,可以窺見怒鬱、逸奇、驚絕的情感和美感。
此外,練習書法時,書寫內容對書者的情緒狀態也有影響,即所謂寫“悲”則悲,寫“憂”則憂。如孫過庭在《書譜》中寫道:“(王羲之)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讚》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戒誓,情拘誌慘。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歎。”孫氏通過對王羲之書法作品的分析道出了書寫內容對書寫者情緒的暗示作用。
2.書法與人格
書法是書家生命存在形式的表現,明項穆在《書法雅言》中說:“書法乃傳心也。”清劉熙載曾說:“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誌,總之曰如其人而已。”還有“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唐張懷瓘在其《文字論》中也說:“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書法中往往寄寓、流露、表現了書寫者的學識、才氣、誌趣、情性、心誌,隻一字,便是“人心”之“全息切片”,因此,“觀字可以識人”。這也正是現在在東西方都比較熱門的筆跡心理學所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古代雖並未有關於筆跡學的研究,但關於“以字識人”的論述卻頗多。
在論及書法與氣質的關係上,漢代趙壹曾言:“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醜,在心與手,可強為哉?”開後世“心手論”的先河。論及書法與性格的關係上,清代的劉熙載在《藝概》中有提到:“賢哲之書溫醇,駿雄之書沉毅、畸士之書曆落,才子之書秀穎。”這些論述都說明了書法與書者人格之間的關係。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受儒家傳統思想的影響,古代書法非常重視書法家的道德品質問題,因此,柳公權對唐穆宗所諫的“心正筆正”成了書學史上遺響千年的著名命題。柳也成了“筆諫”的先賢,對於後世影響極其深遠。“心正筆正”說將個體的人格、倫理與書法的關係聯係起來,這使後代書家、文人大感興趣,稱頌備至,世代奉為訓則。明代項穆曾加以係統開掘並發展,在《書法雅言》中提出了“人正則書正”,組成了心正——人正——筆正——書正的書學邏輯,並認為“正心”應當做到“誠意”、“致知”、“格物”,然後通過“篤行”,達到“深造”,從此可出新意、妙意、奇意。又因為“心正筆正”強調書家的品格修養,所以後世多以人品高下作為評書的重要標準之一,即古代書論中所提到的“學書貴立品”,品評書作時應“首論其人”。《東坡題跋》有雲:“其言心正則筆正者,非獨諷諫,理固然也。世之小人書字雖工,而其神情終有睢盱側媚之態,不知人情隨想而見,如韓子所謂竊斧者乎?抑真爾也。然至使人見其書猶憎之,則其人可知矣。”清代書法理論家朱和羹在其《臨池心解》中說:“書學不過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關頭。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儼然可觀,但縱橫剛暴,未免流露楮外。”宋代書法四大家之一的黃庭堅說:“學書要胸中有道義,又廣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若靈府無程,政使筆墨不減無常逸少,隻是俗人耳”。唐代書法家孫過庭在其《書譜》中論述道:“然君子立身,務修其本。揚雄謂詩賦小道,壯夫不為;況複溺思豪厘,淪精翰墨者也。”意思是說學書是末,修身為本,君子學翰墨以前應該先修養品德。也正因為受這種思想的影響,我國曆史上出現了“古之人皆善書,惟其賢者傳”的現象。從先賢所留下來的散見於書論、通信、跋語中有關的品評書作的言辭來看,品評書作時皆毫無例外地先論其人。清人李瑞清在評點王羲之書法時認為“右軍人品高,故書入神品,決非胸懷卑汙而書能佳,此可斷言矣”。說得如此肯定,似乎書聖地位是人品入聖的結果。中唐時期顏真卿的書法,點畫渾厚凝重,結字端嚴寬博,每論及他的書法,總是以他的忠列剛毅作為顏書形成的原因和特征。在書法史上和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相提並論的元代書家趙孟頫,因身為趙宋皇室之後,宋亡仕元而頗受微詞。有人認為他是“為人少骨力,故字無雄渾之氣”。更有甚者,是“薄其人,遂惡其書”。
3.書法的心理治療作用
黃匡《歐北醫話》載:“學書用於養心愈疾,君子樂之。”書法的心理治療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
一是欣賞書法精品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從而有利於身心的健康。清代學者毛慶臻曾說:“古人作書無論行、楷、草、隸……故能章法渾成神明貫注,令觀者興會飆舉,精力陡健,不待搦管而思結構之密,昔賢所以有‘特健藥’之喻也。”自唐宋以來,有些文人用“特健藥”來讚賞書法中的精品,以示其對人的健康作用勝過名貴藥物,這其實也是優秀書法作品的藝術魅力對人之心理的一種有益的調節作用。南宋詩人陸遊的親身體會印證了這一觀點,他在看到人稱“梅妻鶴子”的林逋的書法作品時說:“君複書法高勝絕人,予每見之,方病不藥而愈,方饑不食而飽。”看來,把書法精品比為“特健藥”實不為過。
二是親身的練習、書寫使人達到澄心靜慮的狀態,從而有利於身心的健康,進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明醫雜著》中曾提到:“昔人有雲,我但臥病,即於胸前不時手寫死字,則百般思慮俱息,此心使得安靜,勝於服藥,此真無上妙方也。”由此可以看出,書法對於學習者而言,是一帖清心的良藥,透過動靜結合的書寫情境的營造,使書寫者忘記煩憂,精神寧靜,五髒協調,氣血調和,達到身心俱佳的狀態。
(二)現代書法心理學研究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開始注重本土化的發展,他們將研究的視角轉向了中國古老文化中所蘊涵的豐富的心理學思想,其中就包括被稱為中國文化精粹的書法藝術。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香港大學高尚仁等一批港、台及大陸學者對書法運作的心理機製進行了係統地研究,對書法在各種疾病中的輔助治療作用進行了大量的臨床實驗驗證,成果顯著。書法作為一種傳統的文化工具正逐漸被開發成一種具有東方特色的心理治療方法。
目前心理學工作者們已做的實證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書法練習過程中的生理變化
學者們主要是從心律、呼吸、血壓以及腦電等方麵的變化來進行研究的。研究發現:(1)心律方麵,書寫的進程中,書者的心律變化呈規律性,並且有心律變緩的現象;書者書法經驗的久暫未對書法運作時書者之心律變化及心律漸緩現象構成影響。(2)呼吸方麵,書法運作時書者的呼吸趨慢而呼吸周期加長;在摹、臨、寫三種書寫方式之間,自寫所需之呼吸周期較長,有超過摹、臨兩種運作的趨向。(3)血壓方麵,書寫過程中,書者的血壓有逐漸減低的趨向;具長期書法經驗的書者,其血壓之水平顯著低於無書法經驗的書者。(4)腦電方麵,書者在書法運作過程中腦電的變化,並不比其在書寫前後靜坐時之腦電變化低,意即寫字時書者之精神狀態並不比其在靜坐時之精神狀態更為鬆弛。結合書者寫字時之心律變化,可以看出,存在書法運作時書者的身體鬆弛,但大腦活動緊張的現象;書法經驗長的書者,其腦電活動比無書法經驗者略低。
2.書法練習對認知心理的影響
高尚仁等經過“有關書法運作對書者於漢字命名作業成績的影響實驗”、“書者對漢字字形相似的判斷實驗”、“書法運作對書者的圖形再認實驗”等一係列的實驗後發現,書法活動能提高大腦的意識狀態,而且右腦的活動高於左腦。據此,他們得出這樣的理論:漢字書法書寫對大腦兩半球具有一定的激活效應,而且更能強化大腦右半球激活程度,因而有利於提高大腦反應能力,有助於改善認知活動。他們將此種效應稱為“書法優化腦激活效應”。基於這一研究成果,他們又選擇了文書速度和準確度、空間關係和抽象推理三項智能性向為測試工具,分別考察了書法運作與書者一般智能活動的關係,結果印證了書法行為有助於提高書寫者的知覺和認知能力。高尚仁等又進一步係統探討了漢字研究結構的拓撲及格式塔特征,對書者視知覺及認知能力與加工效果的影響,所涉及的認知活動包括空間能力、注意廣度、瞬間記憶、圖形記憶、視覺能力及語言導向等。大致的結論顯示,書寫漢字書法對書者上述各項能力均有顯著影響,而不同的漢字結構及書法書體,也會對視知覺及認知活動產生相應的差異性影響。
3.書法練習對情緒的調節作用[16~24]
書法對情緒調節方麵的研究是最多的。學者們既調查了書法練習對不同職業的健康人群(如兒童、大學生、行政管理人員等)情緒的調節作用,又調查了其對不同疾病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等)情緒的調節作用,結果提示,書法練習對改善人們的某些負性情緒狀況具有較為顯著的作用。
另外,除書法練習過程本身對書者的情緒具有調節作用外,書寫內容對情緒的調節也具有一定作用。為了驗證書法活動是否會對西方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使用不同文字的人們產生效用,高尚仁等進行了“書法活動對非中文母語被試者情緒活動的影響”實驗。結果發現,對非中文母語被試來說,書法的情緒調節作用程度與其是否懂得漢字有關,這一點提示,懂得書寫的內容,將更加有利於發揮書法情緒調節的效能。
4.書法練習對人格的影響
在人格方麵,高尚仁、管慶慧以及黃希庭、楊雄等(1995)采用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測驗對具有不同書法經驗的被試者進行了測量。結果提示,有書法經驗者表現出低實驗性、低懷疑性、低恃強性、高自律性、低緊張性、高穩定性和低樂群性等性格特點,並且在八種次級人格因素中,X1適應對焦慮、X3感情用事對安詳機警、X4怯懦對果斷、Y1心理健康和Y2專業有成就上的得分均有顯著差異,練習書法者比未練習書法者有顯著優越性,長期練習書法者比短期練習者有顯著優越性。另外,還有學者從筆跡心理學的角度探討了硬筆筆跡與人格的關係。
5.書法練習與心理健康
在心理健康方麵,黃希庭、王振勇采用SCL-90症狀自評量表進行的研究表明,各年齡段書法練習組心理健康程度均明顯高於非練習組,非書法練習組在軀體化、強迫症狀、人際敏感、抑鬱、焦慮和精神質等因子上有較多的陳述;不論青年人還是老年人,長時間練習書法者比短時間練習者在軀體化、強迫和抑鬱症狀方麵有明顯改善;老年書法練習者比青年書法練習者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問題提出
(一)研究假設
根據前人的描述和研究,我們可以推測,書法愛好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對生存質量的主觀評價應該高於非書法愛好者,這就是本研究的基本假設和出發點。
本研究選用人格和應對方式兩項指標作為評價所調查人群心理健康狀況的指標,主要出於如下考慮:1.人格是一個人在現實環境中對各種事物表現出比較穩定的態度和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根本;2.麵對生活挫折時,選擇怎樣的應對方式與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大關係。另外,本研究也將通過自編問卷調查的方式,嚐試探討書齡的長短以及對不同書法的選擇與其個體的人格特性具有怎樣的關係,這對於將書法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加以應用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
本研究還將首次選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對書法愛好者的生存質量進行一個量化的評價。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本研究推測,其中包含的人文思想和精神可能會影響到書寫者的情緒認知等,進而影響到他們對其生存質量的評價。
(二)研究目的及意義
本課題的目的主要是,采用文獻研究、量表測量和問卷調查、個案訪談、統計分析等多種研究方法,從心理學的角度考察書法愛好對個體心理健康以及生存質量的影響,並通過分析書法練習過程中的心理體驗和變化,揭示書法健心作用的機製,以充實和發展書法心理治療的理論根基,從而更好得為提高和改善東方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服務。
本研究的意義主要體現在:
其一,通過文獻梳理以及對書法健心作用的研究,為進一步發展應用書法心理療法提供理論依據。
其二,書法療法簡便易行,適應性廣,對它的進一步研究有助於將其推廣到更寬廣的臨床領域。
其三,書法療法的發展與完善對於心理學本土化技術的開發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二部分 書法愛好者心理健康及生存質量狀況的調查
一、研究方法與設計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量表測量法、問卷調查法、個案訪談法以及統計分析法等綜合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均要求填寫《艾森克個性問卷》(成人)、《簡易應對方式問卷》、《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以及筆者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在填寫量表和問卷之前,由調查人員向研究對象講述填寫的要求,全部量表和問卷均采用不記名方式,目的是減輕被調查對象的心理壓力,以期得到較為真實的數據資料。
對所有回收的量表和問卷經檢查合格後按不同組別進行編號,將資料數據輸入計算機,采用Excel軟件建立數據庫,並用SPSS11.0軟件對數據進行t檢驗、x2檢驗、方差分析等統計分析。
(二)研究工具
1.艾森克個性問卷(成人)(EPQ)
EPQ是英國倫敦大學心理係和精神病研究所教授艾森克(Eysenck H。J)編製的有關個性的測量問卷。他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歸納出三個基本因素:內外傾向性(E)、情緒穩定性(N)和精神質(P,又稱倔強性)。這三個基本因素構成了個性的三個相互正交的維度。在這三個維度上的不同表現程度構成了各人不同的人格特征。問卷還設有測驗受測者的“掩飾”傾向,即不真實性(L)。它是操作簡單而且信度和效度都比較高的一種人格測量表。
問卷設88題,受測者按每個題目的陳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答“是”或“否”,分別統計E、N、P、L原始分數對照常模換成標準T分數,就可以對一個人的人格進行鑒定。本研究因為考慮到量表、問卷題目的總體數量以及被調查對象的配合問題,故將EPQ中的L量表去除,假定所有被調查對象所填寫的量表都是真實可信的。
2.簡易應對方式問卷
簡易應對方式問卷由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兩個維度(分量表)組成,包括20個條目。積極應對維度由條目1-12組成,重點反映了積極應對的特點,如“盡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麵”和“找出幾種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等;消極應對維度由條目13-20組成,重點反映了消極應對的特點,如“通過吸煙喝酒來解除煩惱”和“幻想可能會發生某種奇跡改變現狀”。
問卷為自評量表,采用多級評分,在每一應對方式項目後,列有不采用、偶爾采用、有時采用和經常采用4種選擇(相應的評分為0、1、2、3),由受試者根據自己情況選擇好一種作答。結果為積極應對維度平均分和消極應對維度平均分。臨床應用時還需進一步分析各條目回答評分情況。
該量表的重測相關係數為0.89,α係數為0.90;積極應對分量表的α係數為0.89;消極應對分量表的α係數0.78.人群測試表明簡易應對問卷反映出人群不同應對方式特征及其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積極應對評分較高時,心理問題或症狀分低;而消極應對評分高時,心理問題或症狀評分也高。應對方式評分與心理健康水平顯著相關。
3.WHO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
此量表是由世界衛生組織領導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共同研製的跨國家、跨文化的普適性量表,1996年6月問世以來,得到廣泛地應用。此量表由26個條目組成,共包括四個領域,即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係領域和環境領域,另外,量表還包括兩個獨立分析的問題條目:問題1詢問個體關於自身生存質量的總的主觀感受,問題2詢問個體關於自身健康狀況的總的主觀感受。此量表采用1~5級評分方法,領域得分按正向記,即得分越高,說明生存質量越好。
4.自編調查問卷
自編調查問卷共包括12個題目,主要用以完成書法愛好者的界定問題,並對書法愛好者選擇練習書法的影響因素、效果以及親身體會等問題進行了詢問。此問卷的編製結合了封閉式問卷和開放式問卷兩種方式,在封閉式問卷中,既包括結構性強的問題,如“您現在是否堅持練習書法?——A、是B、否”,也包括中等結構度的問題,如“您認為自己對書法的喜好程度:——A、不喜歡B、有點喜歡C、比較喜歡D、很喜歡”等。在開放式問卷中,設計兩個題目,讓受試者自由地作出書麵回答。
(三)研究對象
將本研究對象分書法組和對照組。
1.書法組
走訪山東泰安市老幹部活動中心,山東泰安石橫特鋼廠,廣州大學鬆田學院以及廣州中醫藥大學等單位,隨機抽取有書法練習經曆者作為首選書法組人群。
篩選條件是根據自編問卷中的四個題目來確定,它們分別是:
(1)您平時有何愛好:(可多選)
A、書法B、繪畫C、音樂
D、讀書E、運動F、其它(請自填)_________
(2)您現在是否在堅持練習書法?
A、是B、否
(3)您練習書法的頻率是:
A、隻是欣賞,從不練字B、每周練習1~2次C、每周練習3~5次
D、幾乎天天都會習字E、其它(請自填)_________
(4)您認為自己對書法的喜好程度:
A、不喜歡B、有點喜歡C、比較喜歡D、很喜歡
第1題包括答案A者,第2題選擇A者,第3題不選擇A者,第4題選擇C或D者,可入選為書法組。
(二)對照組
按照與書法組人群的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等構成從以上幾個單位中隨機抽取無書法愛好者(以調查問卷的第1題作為篩選依據)作為對照組。
(四)問卷回收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60份,回收238份,回收率91.54%。其中,有效問卷226份,有效率為94.96%。兩組研究對象在性別、年齡、職業分布、文化程度等方麵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二、結果與討論
(一)自編調查問卷的結果及分析
前文已述,自編調查問卷主要用以完成對書法愛好者的界定問題,並對書法愛好者選擇練習書法的影響因素、效果以及親身體會等問題進行了詢問。以下就是數據統計的結果及分析:
1.練習書法的目的
該題為多項選擇題,117個被調查對象中,選擇“為了消磨時間”者,共5人,占總數的4.3%;選擇“為了調節心情”者,共86人,占總數的73.5%;選擇“為了成名”者,共4人,占總數的4.3%;選擇“為了尋找一種精神寄托”者,共37人,占總數的31.6%;選擇“其他”者,共25人,占總數的21.4%。總結選擇“其他”目的者,主要是這樣幾方麵:(1)陶冶情操;(2)強身健體;(3)興趣使然;(4)觸類旁通;(5)娛樂。
大多數人選擇練習書法,並非是出於無聊,也並非是為了名利,主要的目的則是為了調節情緒、尋找精神寄托以及修身養性。書法練習的過程通過使書者注意力集中於書體的形質和神韻,從而使其從他當下所處的情緒狀態中走出來,進入忘我的境地,因而對心情的調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可以與問卷中後麵的一個題目相對,當問及“練習書法對調節您的情緒”時,有51.3%的被調查對象認為有些作用,有47.9%的人認為有較大或很大作用,由此也可以看出書法對調節書者情緒的普遍性。書法中蘊涵了豐富的傳統文化思想,通過練習書法,使書者找到了自己的情感歸宿,因而有了一種精神上的寄托。“其他”的目的,也多數是為了調節身心,修養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