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養好雙足,全身安康(1 / 1)

雙足合起來就像人體的整體縮影,人體各髒腑器官在足部均有其對應的反射區,運用藥浴或各種按摩手法適當刺激這些反射區,能有效調節病變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有病治病,無病強身。

足療,中國式養生智慧

足療是一種傳統的中醫療法,是通過對足部進行藥浴加按摩而達到治療局部及全身疾病的保健方法。足療可以全麵疏通經絡氣血,充分調整人體各髒腑器官的功能,達到預防、診斷、治療疾病和保健的效果。

足療的發展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早在古代,當人們患有某種疾病後,發現足部有痛覺敏感區,在有意或無意中,用手或其他器具觸及這些部位,會使疼痛有所緩解。通過反複實踐,人們發現了一些規律,後來經過不斷總結,逐漸形成了摸腳診病以及按摩足部治病的方法。

“足療”是中國民間的通俗稱謂,當今規範的說法應為“足部反射區健康法”。雙足合起來就像人體的整體縮影,人體各髒腑器官在足部均有其對應的反射區,運用藥浴或各種按摩手法適當刺激這些反射區,能有效調節病變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有病治病,無病強身。

足是人體重要的“全息元”

中國著名生物學家張穎清教授創立了全息生物學,在生物科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生物全息理論認為,生物體由各個獨立部分組成,這些組成部分的生物特性與生物整體相似。人體的許多局部組織器官,如足、手、耳都可以像一麵鏡子那樣準確反映出全身的生理狀況和病理變化。若這些部位發生皮膚色變,或有壓痛等異常狀況,就表明相應的組織器官已發生生理或病理變化。每一個機體都是由若幹個全息胚組成的。

任何一個全息胚都是一個獨立的功能和結構單位,在每個全息胚上都包含有全身遺傳信息和生理信息。在病理條件下,全身的病理信息也相應地出現在全息胚的對應點上。

全息生物學說認為,在耳、手、腳等幾個部位中,尤以腳的反應最為敏感和明顯,因而雙腳被視為人體的一個重要“全息元”。由於雙腳反應特別靈敏,效應最為迅速,施術也比較方便,故足部按摩療法在國內外發展特別迅速,傳播十分廣泛。

認識足部反射區

人體各組織器官在其雙足部都有對應的反射區,各組織器官在雙足反射區的位置是按照人體各組織器官的實際位置上下、左右、前後非常精確地排列著。足底的反射區排列,呈現出人體的全息示意圖,雙足逐漸並攏,足如同一個屈腿盤坐的人體,從而反映出人體各部的全息圖。

足部反射區分為四大部分:足底反射區至人體髒腑器官的解剖投影區域;足內側反射區至人體脊椎及盆腔髒器的解剖投影區域;足外側反射區至人體肢體部分及盆腔髒器的解剖投影區域;足背反射區至人體顏麵部、軀體組織器官的解剖投影區域。

刺激足部反射區,可以起到診斷治療相應身體器官疾病的目的。一旦腳部發生病變,也會影響全身的健康;如果身體某一部位出現病變,也必然會在雙腳的相應區域準確無誤地反映出來,即出現壓痛感,或顆粒、條索、結節、小硬塊等異常現象。如心髒反射區蒼白凹陷,提示心肌缺血或冠狀動脈功能不全。

了解足部結構

了解足部的結構,是找準足部反射區的前提。正常人體的足部由26塊骨頭組成,可以分為跗骨、蹠骨(骨)、趾骨。

跗骨:共7塊,即距骨、跟骨、骰骨、足舟骨及3塊楔骨(內側楔骨、中間楔骨和外側楔骨),主要構成足跟和足背的一部分。

蹠骨:共5塊,從內側向外側依次稱為第1~5蹠骨。每塊蹠骨也可分為底、體和頭三部分。第1~3蹠骨底與楔骨相關聯,第4、5蹠骨底與骰骨相關聯。蹠骨頭與趾骨相關聯。

趾骨:共有14塊,比指骨短小,大腳趾為2節,其餘各趾均為3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