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注重文學滲透,打造高效課堂(1 / 2)

注重文學滲透,打造高效課堂

文化生活

作者:葉彩霞

小學語文教學是整個教育階段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環。文學意識的培養貫穿整個教育教學過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創設情境、了解作品背景,把握對作品的整體感知,細致品味作品獨特的語言,移情於文、耐心涵詠,興趣習作、延伸文學創作等五個方麵對小學生進行有意識的培養,從而打造高效課堂。

一、創設情境,了解作品背景

小學生正處於認知發展的初級階段,對事物的認識和知識的習得絕大多數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的。教師在小學低段教學中處於主導的位置。小學語文教師要善於創造良好的情境,通過情境的感知和體驗,培養學生了解作者和把握文章背景的能力,從而增強其文學感知能力。

在小學五年級上冊的課文《師恩難忘》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做的是通過故事、視頻或者圖片等方式創設適宜情境,了解作品的背景,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一位教師在講授該課時用故事導入法敘述了一個平凡的山村教師紮根農村,為農村教育事業奉獻的故事。將這樣一個故事分享給學生,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這樣的故事講述,結合了小學高年級學生好奇的心理發展特點,他們必然對這樣一位老師有一種特別的欽佩之情。同時農村大環境下的教育背景在不知不覺中滲透到學生的心中,為之後課文更加深入的學習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二、整體感悟,體會作品情感

小學生的概括能力處於較為初級的階段,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時刻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整體的概括和體會,切不可虎頭蛇尾。在了解文章的背景之後,對文章進行一個整體的感知尤為迫切。

一年級下冊的古詩兩首《鋤禾》與《憫農》兩篇作品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年級學生可能很早就將兩首古詩背得滾瓜爛熟,所以一般教師在教授該篇課文時尤其容易忽視小學生認知水平發展和理解能力的實際狀況,僅僅從背誦的角度評價學生是遠遠不夠的。譬如,有的教師在教學中,更多關注的是農民的艱辛,重點感知春天播種秋天收割的不容易,有的教師更加注重對學生良好習慣的熏陶,教導學生養成不浪費糧食的習慣,要珍惜每一粒米每一顆飯。據調查統計,教師在進行小學低年級古詩文教學的時候,更注重教學的形式,而非作品內容本身的意蘊和對後人的啟示作用,僅有30%的教師可以做到對作品較為全麵的把握,這不得不讓人進行思考。

三、細嚼慢咽,品味作品語言

文學依附語言而存在,文學語言是最美麗最神奇的密碼。美妙的語言將我們帶入一個個跨越時空、跨越地域的場景,感受到世界上更多美好的事物和人們的生活,文學因為語言而生存。把握作品獨特的語言之美,是培養小學生文學感悟力的一個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