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跑出自己的價值

營銷

作者:林嶽

作為電商生態鏈條中的最後一公裏——物流,如今正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據國家郵政局檢測數據顯示,在2013年“雙11”網購狂歡節當天,以淘寶天貓為代表的電子商務網站共產生快遞訂單約1.8億件,較2012年增長85%,全天各快遞企業共處理快件超過6000萬件,是去年同期的1.7倍。最終,天貓以350.19億元成功收官,比2012年的191億元增長了83%,京東也以100億元的成績創造了自己的最高紀錄。這樣的數據相當於10月全國日均消費的一半,相當於王府井3個季度銷售額的2倍,相當於沃爾瑪中國半年的銷售額,難怪連國外媒體也表示感歎,美國福克斯新聞網更是形容中國的“雙11”簡直就是“黑色星期五”,比美國的聖誕采購季還要更加瘋狂。其背後不僅僅意味著互聯網浪潮的凶猛,更昭示著大部分傳統行業未來的變革方向,其中首當其衝的,便是物流行業。

快遞公司的“受難日”

在過往的幾年中,“雙11”狂歡之後的物流配送飽受詬病,要麼送貨不及時,要麼送錯貨,要麼貨品直接人間蒸發等問題所暴露出來的都是快遞公司正在麵對的挑戰。據統計,2013年物流快遞業有80萬人參與“雙11”的工作,其中有6.5萬人是臨時雇用的,各個快遞公司均是招兵買馬,提高工資招聘員工、添置更多的車輛等等,可謂使出渾身解數就為了這一天。

快遞員、派件員在“雙11”之後的一周內通常都是早出晚歸,有時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送完快件還要在電腦上輸入派送記錄,基本上都忙到淩晨,萬一出錯派錯了件或丟了件,很多公司都規定要賠償顧客,甚至接受公司的罰款,基本上一天的活兒就白幹了。

從這些問題延伸出去我們不難發現,實際上,在電商急速發展的同時,物流快遞發展的滯後已經成為十分重要而且急迫的問題。首先,在大數據時代的物流體係應該與銷售數據無縫鏈接,以確保處理訂單的及時性和準確性,但即使馬雲重磅推出了菜鳥網絡,其對於物流的改善來說仍沒有實質性的作用。同樣,盡管京東用調侃對手的廣告詞“怎能用慢遞”高調推出“極速達”物流,但仍然在微博遭到網友“送貨太慢”的吐槽,最終以“爆倉物流延誤賠付”的名義,給消費者發送電子消費券來息事寧人。其次,物流環節中的揀貨、配送、信息管理等,都應該更多地實行自動化、機械化管理,因為如果都是依靠人工來解決問題,就一定會出現到了“雙11”快遞員人手短缺,加班加點仍漏洞百出等弊端。最後,是創造真正滿意的顧客體驗,以及個性化的創新物流,在這方麵仍然任重道遠。

問題的根源

曾經有國內快遞公司的高管抱怨:“‘雙11’就是個怪胎,這是很不理性的消費,要求快遞公司不爆倉太難了!”實際上,“雙11”的性質和我們熟知的“春運”、“黃金周旅遊”大同小異,這種不健康的“紮堆經濟”是很容易產生諸多問題的,對於物流公司來說,如果按照“雙11”的訂單量來配備相應的硬件、軟件、人力和車輛等,那麼將會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因為“雙11”的訂單量與平時對比相去甚遠。

由於微博、微信等社會化媒體的迅速普及,給了電商品牌、“淘品牌”們很多的機會接觸消費者,從提前預熱,到活動劇透,再到線下傳統媒體、親朋口碑的傳播,“雙11”儼然變成了全民的購物節日,甚至有些傳統的實體百貨商場也不甘寂寞,加入了光棍節的促銷。再加上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電子商務,重視“雙11”的商機,使得打折力度和商品種類有了更大幅度的提升,所以“雙11”大促仿佛沒有最火,隻有更火。

但是,物流快遞業的發展跟得上步伐嗎?要知道,物流配送可是影響網購體驗的重要因素。很多快遞公司因為“雙11”而增加了人力物力,有的為了避免爆倉,就優先承接老客戶的訂單,再考慮新客戶的訂單,有的甚至推遲了接單的時間等等,這些措施實際上都是“臨時抱佛腳”的做法,增加了那麼多人手和車輛,“雙11”過後如何處置?滿足了老客戶,但失去了新客戶,談何發展?推遲接單時間必定招致客戶被消費者投訴或抱怨,以後如何合作?

可以說,電商的促銷已是常態,因為就目前中國網購市場而言,仍遠遠未到飽和,網購的大促不僅可以更快地擴大網購市場的規模,而且能更快地催化、檢驗電子支付和物流配送等體係的成熟,更關鍵的是,國人的消費習慣決定了“打折優惠”這種營銷方式在至少3—5年內是有效的,重要的不是真的便宜,而是讓消費者感到占了便宜(的確有些促銷商品不是真的便宜),而至於3—5年內還可以用這種方法,是因為距離消費者變得理性還需要時間,距離消費者的物質富裕也需要時間,這一切社會化媒體會幫助其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