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出師北伐(1 / 3)

其實除了圖海,在場的哪怕是漢臣,都知道這事的大概,何絳暗笑,“滿洲兵萬,天下無敵,也抵不過這鐵杆莊稼的厲害啊,你們且偷笑吧,再過幾年,恐怕兩萬都湊不出來了。”

何絳今天是帶著任務來的,但既然這個問題不在任務範疇內,不說沒主意,就算有主意,也不可能給韃子支招不是?

除了幸災樂禍的何絳,在場諸位還是頗為憂心忡忡的。

據八旗編審男丁冊載,清軍入關前夕,滿洲八旗共有三百一十個牛錄,按每牛錄二百丁計,當有六萬二千丁。蒙古八旗共有一百一十八個牛錄,按每牛錄二百丁計,當有二萬三千六百丁。

而到了順治十四年,滿洲八旗有四萬九千六百九十五丁,蒙古八旗有二萬五千八百三十七丁。

十幾年過去,滿蒙的丁口不增反減,可見數十年的征戰死的不光是漢人,滿蒙損傷亦是沉重。

所以清廷才不得不在征南明的後期采用以漢製漢的方略,主力先從滿八旗轉到蒙八旗,再到現在的漢八旗和地方綠營。

到了現今康熙六年,又是十年過去,八旗靠著休養生息,再加上通過壓榨漢人得來的優渥的生活,丁口重新膨脹。

然而丁口是重新增加了,但離開了白山黑水,過上這馬放南山的十年,這些新滿人吃著鐵杆莊稼,過著提籠架鳥的生活,恐怕再難背負不起他們前輩“女真不滿萬”的勇名。

可圖海是個軍事將領,在他看來,兵不夠,肯定是要再招的,也就有話直說,“偌大的大清國,莫非就沒有人了麼?為何不再度選鋒練兵?前番漢八旗未曾應召,如今國家有事,鐵杆莊稼莫不是白吃的?”

這次還要再倚重漢人嗎?可南邊打得旗號正是華夏正統,漢人可靠嗎?

玄燁和幾個滿臣心裏多少有些問號。

梁佩見眾人沉默,他老家還在明廷手上呢,急著出來代表道:

“陛下,沐賊篡亂道統,淩迫百姓,我等南方百姓,無不視其為仇寇,正所謂民心可用,何不用我等為陛下效命?”

“莫以為我們在京城就不通南方消息,”索額圖走到他麵前,“沐賊用均田地那一套蠱惑小民,打得你都逃到京城來了,民心可用?誰的民心?”

“索大人何出此言?固然有一小撮人被蠅頭小利所蠱惑,可南方士子亦有如曾、胡等數家在各地組織義軍抗賊,怎可一概而論?”

“嗤……你是說被趕到山溝裏那些嗎?”

“不過一時失利,天下人總有一天會醒悟,所謂井田華夷都是假,唯有道統才是真!”

玄燁聽著下邊的爭吵,心中卻生出一絲想法。

所謂民族、道統在帝王眼裏不過是掌握話語權的兩柄劍,他是滿人,天生在在民族這把劍的掌控權上占劣勢,但沐忠亮既然棄了傳統意義上的道統,大清是否應該執起他丟掉的另一柄劍呢?

“都住嘴!”

在眾臣注視下,小皇帝道,“國朝既是滿漢一家,自當一體出力。”

“皇上?”索額圖頗為疑慮。

“不必多言,朕意已決,編練的細節便有索額圖和明珠仔細策劃。”

明珠也瞪大眼睛,末了還是選擇閉嘴領命,既然不得不為,還是想個完全之策,既要用漢人,又要確保軍權牢牢控製在滿人手裏。

要不然又養出個吳三桂出來就麻煩了。

玄燁問道,“圖卿有何方略?”

圖海心中早有定案,便道,“鼇中堂業已南下,大戰一觸即發,若要快,朝廷可加緊供應大量槍炮至前線,奴才隻身趕往前線,就地練兵。”

這時周昌道,“不可,江南綠營與偽朝接壤,受偽朝異端邪說影響日深,若有萬一,豈不無異於資敵?不若先編練漢軍旗人和北人更穩妥。”

梁佩急道“我等南人……”,話沒說完,卻感覺衣袖被拉扯了一下,回頭一看,確是何絳在微微搖頭。

開玩笑,他們這些南方人在這都是外來戶,平日裏也就罷了,在這得軍權的關口人家還會跟你客氣?想通這一節,梁佩也閉嘴了。

看其他幾人都認為這樣比較穩妥,圖海也無奈,隻得道,“如此卻有緩不應急之虞,皇上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