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輸出指標:y1主營業務收入、y2利潤總額
主營業務收入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前提,為企業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現金流,保證了企業的資金周轉要求。在成本既定的條件下,主營業務收入的狀況決定了企業盈利水平的高低。
利潤總額是一項重要的經濟指標,不僅衡量了衡量企業的經營業績,還反映了企業投入產出的效率以及企業管理的水平。同時,利潤能夠給投資者帶來紅利,良好的盈利狀況能夠吸引投資者的投資資金,是企業得以擴大再生產的重要條件。
2.輸入指標:x1總資產、x2主營業務成本加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x3期間費用
總資產是反映公司規模的主要因素,是企業能夠獲取收益的物質基礎。選擇總資產作為輸入指標一方麵可以考察企業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另一方麵可以避免由於樣本企業規模差異過大所帶來的不可比性。
主營業務成本反映了企業為取得主營業務收入的成本投入情況,與主營業務收入相對應,是影響企業經濟效益的直接因素。選擇主營業務成本加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作為輸入指標可以有效的評估企業成本控製及資源投入的狀況。
期間費用包含銷售費用、管理費用以及財務費用,反映的是與產品的管理和產品銷售直接相關的經濟資源的流出,是影響企業利潤的重要因素。由於期間費用不能直接或間接歸入營業成本,因此本文選擇期間費用作為輸入指標可以更全麵地評估企業生產銷售過程中的成本損耗。
三、DEA模型實證結果分析
(一)數據來源
本文並購樣本數據選取於國泰安CSMAR數據庫中“中國上市公司並購重組研究數據庫”裏記載的於2010年宣告的並購事件,同時進行如下篩選步驟:(1)剔除上市公司不作為主並購方的樣本;(2)剔除2007年-2013年期間相關財務指標數據缺失;(3)剔除銀行、保險行業的樣本。最終選取了178起並購事件作為研究的樣本,其中作為主並購方的國有企業123起,非國有企業55起,國有企業樣本中地方國有企業和中央企業分別為92起、31起。
(二)實證結果
本文分別對國有企業、非國有企業、地方國企以及中央企業在不同年份的績效值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四類上市公司不同年份績效均值的走勢。
可以看出,不論是國有企業、非國有企業還是地方國企、中央企業,在2007年至2013年間的績效均值均呈現出波浪狀向上攀升的趨勢,且都在並購事件發生當年(2010年)有著明顯提升。同時還注意到,非國有企業的並購績效在2007年至2008年低於國有企業,而在2009年至2013年稍高於國有企業。而不論在哪個年份,地方國有企業的績效均值都大於中央政府企業。
為確定不同性質的企業在相鄰年份間的均值差異是否顯著,我們對相鄰年份的績效均值差進行T檢驗。可以得知,國有企業在各年份的績效差異均較為顯著,而非國有企業在兩個比較區間內的績效變化並不顯著,分別是2008至2009年、2010年至2011年,其餘年份的差異均在0.01的水平上顯著。地方國企除在2010年至2011年的績效下降不顯著外,其餘年份的績效差異均在0.01的水平上顯著,而中央企業績效除去2011年至2012年不顯著提升外,其餘年份的差異均較為顯著。
為進一步驗證並購事件給並購績效帶來的影響,我們分別對三類企業並購發生前三年(2007-2009年)和並購發生後四年(2010-2013年)的績效差異進行T檢驗。可以看到,四類企業在並購前後的績效差異均在001水平上顯著,說明並購給四類企業均帶來了明顯的績效提升。從提升的效果來看,效果最好的非國有企業績效均值提高了0104,優於國有企業的0073。具體細分國有企業,地方國企提升了0076,而中央企業僅提升0061。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非國有企業的並購績效提升大於國有企業,地方國企的並購績效提升優於中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