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的計量屬性之不同
1、公允價值應用方麵
(1)使用態度。稅務會計在使用公允價值的時候,需要嚴格按照國家稅法的具體規定,保證稅基計算的可查核性以及準確性。而受到曆史成本自身可驗性以及真實性和客觀性的影響稅務會計在采用曆史成本的時候,需要滿足各種經濟活動真實發生這一根本條件。而且,對於真實發生的各種經濟活動而言,還需要擁有相應的交易記錄,才能保證稅務會計公允價值的正常使用。如果因為業務類型特殊性等原因的影響,缺少相應的記錄,例如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和債務重組以及視同銷售等業務。那麼,為了避免出現稅收流失而給企業帶來不利的影響,稅務會計便需要使用其他類型的計量屬性。因此,稅務會計采用公允價值的時候處於十分明顯被動和消極狀態[3]。而與稅務會計不同,財務會計在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時候,處於主動和積極的狀態。針對無法獲得曆史成本的情況,采用公允價值可以十分方便的進行金融資產計量,更好的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
(2)使用範圍。除了使用態度之外,二者在公允價值的具體使用範圍方麵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稅務會計應用公允價值的時候,如果沒有曆史成本交易記錄,則公允價值為所取得資產的計稅基礎。如果出現資產移出企業的情況,則需要利用公允價值來對資產轉讓所得予以確定,並進一步計算企業的所得稅和流轉稅等。因此,稅務會計使用公允價值的時候,計量的是多方麵的內容,其中不僅包括資產,還包括收入。其中,計量收入時的出發點是產出,資產則為投入。而財務會計則與之不同,其計量負債和資產的出發點均為投入。在所計量的項目中,金融負債以及金融資產是較為典型的項目類型。而且,經過大量的實踐應用也發現,公允價值還有可能被推廣到更大的範圍中,包括非金融負債和資產等。從而對傳統的會計模式產生極大的影響,對以曆史成本為計量基礎的模式予以徹底的改革。
2、曆史成本應用方麵
曆史成本指的是企業在通過不同方式和手段得到一定的財產物資時所付出的等價物或者現金。處理過程中,資產按購置時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者按購置資產時所付出的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財務會計屬於對外報告會計,主要的服務對象是外部利益相關者,目的是為了為利益相關者提供有機質的會計信息,幫助其更好的進行決策。其中,相關的有用信息包括各種能夠對未來現金流量和風險予以反映的信息。但僅僅通過初始計量曆史成本信息無法滿足實際需求,因此需要修正曆史成本信息,予以後續計量。稅務會計則服務於利益相關者,為其提供相應的納稅信息。納稅信息具有較強的可靠性和真實性,曆史成本隻反映初始確認的金額。因此,對財務會計而言,初始計量會選擇曆史成本資產,但在後續計量中,則大多會利用其他計量屬性予以一定的修正。而對稅務會計而言,采用曆史成本計價的資產,都始終選擇曆史成本。
三、結束語
總之,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並在計量屬性方麵存在一定的差異。通過本文對二者相互關係以及計量屬性差異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到二者之間的異同。(作者單位:哈爾濱安泰會計師事務所有限責任公司)
參考文獻:
[1]任坐田.論實質重於形式在稅務會計中的應用及完善[J].會計之友,2011,(17):67-68.
[2]任坐田,陳慈.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公允價值的比較及其相互借鑒[J].財經論叢,2011,(2):92-97.
[3]孫靜.論如何改進我國的稅務會計信息披露[J].會計之友,2013,(6):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