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場

作者:馮一凡

飛機降落在胡誌明市,透過舷窗,可以看到機場旁邊用高壓電網隔離開一片開闊的空場,上麵停著幾架破舊的戰鬥機和十幾輛裝甲車,偶見武裝嚴謹的越南士兵穿梭其中,橄欖綠的軍裝上印有火紅的國旗,這樣的場景和氣氛在世界上很多國家或許都難以見到,但對一個中國人來說,卻似曾相識。

踏著耐克鞋騰飛的“小中國”

當西方公眾還視越南為一方貧困潦倒、布滿戰爭傷疤的窮鄉僻壤,當學界還普遍認為這是個拘泥於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無法提供市場化商業環境的國家時,一些國際商業巨頭已開始對這個亞洲板塊上的新興經濟體蠢蠹欲動,並形象地稱之為即將騰飛的“小中國”。

1995年耐克公司(Nikc)開始在越南設立專賣店,同時與5家越南製鞋工廠簽訂生產合同,正式將這個共產主義國家納入該公司的全球供應鏈。不到十年,耐克公司已將其生產合同擴大到9家製鞋與30家服裝生產廠家,越南一躍成為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耐克品牌產品生產基地。目前約有16萬越南人在從事耐克產品的生產,產量約占這家美國企業全球供應量的30%,出口額約占越南製造業出口總額的9%。

連越南人自己都不得不承認,越南正沿著中國的改革軌跡大步前進。從1979年到1986年,越共開始從中央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並最終在越共六大時承認了市場經濟的客觀存在;1989年越共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發展多種所有製經濟是一項長期政策”;越共八大更進一步指出“商業化生產與社會主義沒有衝突,是人類取得的成就,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和之後都有存在的必要”;到2001年越共九大,最終出台了越南的“社會主義定向的市場經濟”概念。在麵向市場經濟的改革中,越南可謂中國的“最佳學徒”。

隨著越南加入世貿組織(WTO),國際企業紛紛效仿耐克公司,不約而同地看好越南的廉價勞動力及快速發展的本土市場,帶著他們“耐克夢”蜂擁趕往這個未來的“小中國”。2001年至2005年,越南的出口量急劇增長,胡誌明市年平均GDP約為11%,周邊港口的出口量占越南出口總量的73%。汜者在胡誌明市近郊見到多個新建的大規模工業園區,盡管部分設施還在建設中,但大量紡織、服裝及橡膠加工工廠為求更好的交通與供電設施已提前遷入園區。據不完全統計,僅2010年上半年,越南的紡織和成衣製造業出口總量同比增長了17%,達到58億美元。

越南加工和製造業近年來的蓬勃發展依賴於其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即使是在2010年,隨著中國華南製造業的勞工糾紛,越南工人薪酬有所上漲,但其總體水平仍遠低於中國和其他東南亞國家。(見右表)記者在越南了解到,胡誌明市當地一位紡織工人的最低月收入僅約合84美元。 盡管廉價的勞動力能夠吸引大批海外投資,但隨著製造和出口的規模不斷加大,眾多問題開始暴露出來:港口擁堵、電力短缺、道路交通不便及其它基礎設施嚴重不足。僅記者在越南停留的短暫一周時間裏,就體會頗深。即使是在胡誌明市。一頓飯的時間內經曆數次停電也是不足為奇的。除此之外,交通問題也是讓投資者們苦不堪言。從胡誌明市出發向北200公裏的路程,需要行駛5~6個小時,軌道交通也極為不便捷。讓人感到矛盾的是,政府為了扶植貧困地區,將部分重要產業移向中部欠發達地區,例如越南唯一的一家石油精煉廠,設在了中部的廣義省,地理位置上與任何油井或大型工業城市都不臨近,交通不便則成了最讓人頭疼的問題。而更讓人擔憂的是,殘餘的中央計劃經濟體製、行動遲緩的政府官僚作風和日益增長的勞動力成本能否使越南跟上海外投資者蜂擁而至的步伐?

通脹禍起FDI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在過去的幾年中越南經濟始終呈飛速增長態勢,GDP一度超過8%。這與境外直接投資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的爆增密不可分。為了拉動經濟增長,越南展開了極具擴張性的財政和信貸政策吸引境外投資。據越南計劃和投資部外來投資局公布的數字顯示。2007年越南全國共向1406個外資項目頒發了投資許可證,協議外資額為176億美元。在這些新批準的外資項目中,不乏金額高達數十億美元的大項目。進入2008年後,FDI猛增的勢頭仍然在繼續。據2008年越南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數字,僅上半年時間,境外直接投資的意向投資金額就達到了150億美元。其中僅2008年玥,越南政府就批準了130個項目、高達75億美元金額的境外直接投資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