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二不去,就剩下最後一個三不去了,說三不去之前還得在絮叨幾句,俗話說三百六十行,是行行出狀元,不但行行出狀元,而且行行都有祖師爺,開當鋪的自然也不例外,這開當鋪的祖師爺是誰呢,不是別人,正是東漢開國將領之一的伏波將軍馬援,也就是後來三國時期西涼馬超馬孟起的祖先。
可是這馬援是武將怎麼會是開當鋪的祖師爺呢,這事說來話長,這人誰也不是天生下來就是當將軍的,總有個過程,這馬援可不是一般人,家裏也是當地的望族,中國古代當官是有規矩的,要看出身,出身不好你想當官門也沒有。所以實際上在隋代以前基本上中國當官的都是名門望族,門閥子弟,馬援自然也不例外,打小就是個富二代,根正苗紅,這馬援打小有個愛好,養馬。不過那時候官宦子弟養馬好說不好聽啊,所以一直沒機會,但是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終於在一次工作失誤中馬援被迫逃亡到大草原上過上了自己打小就夢寐以求的放牧工作,這人要走運,閉著眼都能撿到金元寶,馬援養的牲畜是越來越多,慢慢的馬援就成了當地的首富,那是家大業大有的是騾馬,但是這馬援別看有錢了,正所謂是窮生奸詐是富長良心,馬援有錢後也買房子置地當起了富家翁。富家翁是富家翁馬援對自己家附近的相親還有牧民那是好的不得了,誰家有困難了來找馬援借錢借物的,馬援從來沒含糊過,那是要多少給多少,而且從來不摧著人還,人就是這樣,倆好換一好,你對人家好,人家自然也就對你好了,一來二去的附近的鄉親什麼的覺得老白拿不合適啊,正所謂吃人家嘴短是拿人家手短,所以時間一長大家一合計幹脆這樣吧,再跟馬援借錢不白借,家裏有什麼值錢的東西就先放在馬援這裏,一來是有個借錢的名目,二來也是顯得大家記得馬援的恩德。
到後來南北朝時期,宋齊梁陳的梁國,當時的皇帝叫蕭衍,這個梁武帝蕭衍是曆史上著名的佛君,就是特別信佛,信到什麼程度呢,那是不得了不得了加不得了。什麼東西就是這樣,皇帝一信,那下麵就更邪乎了,所以那時候當和尚可是個美差,和尚多寺廟也多,後來唐朝杜牧有詩雲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說的就是這時候,因為寺廟多再加上皇帝隔三差五的就賞點什麼,所以那時候的寺廟都是老有錢了,所謂錢生錢不犯難啊,當時寺廟的方丈一合計,這錢再多地再多也不能坐吃山空啊,因為地是有數的,但是和尚是沒數的,那時候不像現在,那是想出家就出家。
後來有的寺廟一合計說,得了,光靠收租子那才多少錢啊,而且畢竟是吃齋念佛的,租子也不好收的讓人活不了,幹脆開買賣吧。開什麼買賣呢,和尚開買賣得有慈悲心啊,既掙錢了,還得讓老百姓得到實惠,幹脆我就收舊東西吧,說的好聽收舊東西,跟收破爛似得,其實不然那也是強買強賣。這就是最早當鋪的雛形,後來大家一看這玩意掙錢啊,別光讓他們和尚幹了,我們也得著吧,於是慢慢的全國各地哪都有做這門生意的了,但是在中國就是這樣各行各業都得有祖師爺啊,沒祖師爺那就名不正言不順,所以開當鋪的就合計,我們祖師爺誰呢,我佛如來,這不合適啊,開當鋪的嘴上不說,但是心裏都明白,這生意厚道是掙不到錢的,真用我佛如來當祖師爺,那是對佛祖不敬啊。後來又合計要不讓蕭衍當祖師爺,這個行當產生跟蕭衍有莫大的關係啊,而且蕭衍又是皇帝說出來也好聽。但是這蕭衍也有個不好的地方,是餓死的,這不吉利啊,後來一來二去大家翻史書翻到了漢書一看馬援這塊寫的,跟當鋪做生意很像。那就他吧,於是馬援就成了當鋪的祖師爺。
說到這有人就說了,你說三不去就說三不去說什麼開當鋪的祖師爺啊。說祖師爺是有原因的,這三不去就是不去當鋪祖師爺馬援的家鄉扶風茂陵、為什麼不去呢,道理很簡單,不能掙祖師爺家鄉的錢啊,那叫忘本啊,所以這三不去就是不去扶風茂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