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詩歌具有短小精煉、朗朗上口,有音節有韻律等特點,因此,自古以來它(包括詞、曲、賦等)便和健康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翻開中國醫學史就會發現,有很多醫學家、藥學家為幫助初入醫藥學門檻的人掌握中醫藥知識,將許多臨床經驗和常用藥的性能、作用編成韻文歌賦,以便學習者誦讀記憶。
用詩歌普及、宣傳醫學知識,早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五代時期就有文字記載了。清代乾隆、嘉慶年間的著名醫學家陳念祖更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陳念祖撰寫的《醫學三字經》、《醫學實在易》、《時方歌括》等醫學普及讀物,文字暢美、通俗易懂,如《醫學三字經》中《咳嗽》一篇,用三言詩的形式將咳嗽的病因、病機、診斷、治療描繪得清清楚楚:“肺如鍾,撞則鳴;風寒入,外撞鳴;癆損積,內撞鳴。誰治外,六安行;誰治內,虛癆程。挾水氣,小龍平;兼鬱火,小柴清;薑細味,一齊烹;長沙法,細而精。”將肺比作鍾,撞之則鳴,通俗而生動,給人的印象極深。類似用詩詞普及醫藥科學知識的作品,金元時代有張潔古的《珍珠囊》、明代有襲雲林的《藥性歌訣》、清代有蔣仲芳的《藥性歌》和汪昂的《湯頭歌訣》等。
不為良相,則為良醫。由於我國曆史上的許多文人墨客都和醫藥衛生有著深厚的淵源,因此,許多行之有效的保健、養生好方法、好經驗散見於他們的著作中。其中,有不少是以詩詞的形式保存著,這些詩詞成為當今的健康教育工作者亟待挖掘整理的寶貴遺產之一。例如,明代學者鄺露在他的著作《赤雅》中收載有這樣一首五言詩:“避色如避難,冷暖隨時換,少飲卯時酒,莫吃申時飯。”意在告訴人們:要想健康長壽,應當節製房事,隨氣候變化及時更換衣裳,清晨不飲或少飲酒,日未落不要忙著吃晚飯。
前不久在一次宴會上,一道“東坡豬肘”吃得眾人胃口大開,大家一邊風卷殘雲,一邊爭相詢問:這豬肘緣何燒得如此美味?有人隨口吟道:“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當眾人得知這煮豬肉法並非杜撰,確實是蘇東坡老先生的詩作後,驚異地歎道:沒想到詩詞裏也有烹調技術!
你看,這首《老人十拗歌》將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病理描述得惟妙惟肖:“不記近事記遠事,不能近視能遠視;哭無淚,笑有淚,夜不寐,日裏睡;不肯坐,隻好行;不肯食軟要食硬;子不惜,惜孫子,大事不問碎事絮,少飲酒,多飲茶,暖不出,寒即出。”這詩見載於明代學者顧元慶所著的《簷曝偶談》一書。
在古人的影響下,今人用詩詞歌賦進行健康教育者亦屢見不鮮,盛傳於華夏的《十叟長壽歌》就是一個明證。有一支曲子這樣說:“莫道它——不及那紅桃潑辣、金菊芳華、玉蘭瀟灑,算平生格調自清嘉,妝凝淡雅,香漫天涯,更贏得醫林處處傳佳話:花兒治胃寒嘔逆,臭口痛牙;枝兒治心腹脹滿,泄瀉虛滑;根兒治風熱侵擾,毒腫初發……呀!空有奇葩未足誇,似這般才是真身價。”這是今人陳維昌用散曲描繪的丁香。你讀後難道不覺得比老師在講堂上用科學術語照本宣科來得形象,也有趣味得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