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部控製有效性文獻述評(1 / 2)

內部控製有效性文獻述評

會計與金融

作者:唐小利

【摘要】在內部控製越來越受到各個企業重視的今天,國內外學者也對內部控製有效性的市場反應進行了大量研究,基本一致認為內部控製在保證財務報告真實完整、完善公司治理、降低代理成本方麵具有重大作用。而內部控製作用的發揮取決於內部控製有效性的高低。本文在國內外有關內部控製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對內部控製有效性的影響因素、衡量方法進行了述評。本文研究成果不僅可以為企業內外部利益相關者以及相關監管部門開展內部控製工作提供指引,而且可以為理論研究者提供文獻基礎。

【關鍵詞】內部控製有效性,影響因素,衡量方法

一、內部控製有效性影響因素分析

劉啟亮、羅樂、何威風和陳漢文(2012)研究了產品性質和製度環境對內部控製有效性的影響,得出:相比於中央政府控製的公司,地方政府控製的公司內部控製質量相對較差,而非政府控製的公司內部控製質量與中央政府控製的公司之間則沒有明顯差異;其次,上市公司所在地區的市場化程度越高或政府對經濟的幹預程度越低,公司的內部控製質量越高,尤其是對於地方政府控製府和非政府控製的上市公司,並且,良好的外部製度環境有助於縮小地方政府控製和非政府控製公司的內部控製與中央政府控製公司之間的差距。

Doyle et al.(2007b) 發現規模更小、更年輕、更複雜、財務狀況更差、成長更快或業務經曆過重組的公司,內部控製更容易存在缺陷。Ashbaugh Skaife etal.( 2007) 發現,相比於未披露的公司而言,披露了內部控製缺陷的公司有更為複雜的經營狀況、近期存在業務結構的調整、更大的會計風險、更多的審計師辭聘、更少的用於完善內部控製的資源。更進一步,Goh ( 2013) 發現,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及時地彌補內部控製存在的缺陷。Gong et al. ( 2014) 發現,對於跨國上市公司而言,其母國的投資者保護越弱,控股股東是管理者且其投票權超過現金流量權的公司在 SOX 法案實施以後更可能隱藏內部控製的缺陷。

李穎琦和俞俊利(2013)認為,在實際控製人為國有時,引入非國有製衡股東能達到較優的內部控製狀態,而入國有製衡股東僅微弱地優於無製衡股東的高度集中的內部控製狀態,且兩者並不明顯。

崔誌娟(2014)認為,高管層具有披露的 “動機選擇”傾向,這種 “動機選擇”決定了內部控製信息披露偏離內部控製質量的偏差。張穎和鄭洪濤(2014)通過問卷調查研究發現,企業的發展階段、資產規模、財務狀況、管理的集權化程度、企業文化以及管理層的誠信和道德價值觀是影響內部控製合規目標、報告目標、經營目標有效性水平的重要因素。對於合規目標和報告目標,內部控製有效性還受到內審機構運行效率和股權集中度因素的影響。而戰略目標內部控製的有效性主要受企業規模和發展階段兩個因素的影響。

二、內部控製有效性評價方法研究

對於內部控製有效性的評價方法主要包括定性法、定量法以及定性與定量結合法。

定性方法主要是基於風險理念對內部控製進行詳細評價,具體包括調查表法、流程圖法和文字描述法(陳漢文,張宜霞等,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