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應用】消食化積:用於食積腹脹,可與臭草根、香附子各9g,水煎服。驅蛔殺蟲:用於蛔蟲腹痛,可與川穀根、苦楝皮、水案板(全草)煨水服。利水祛濕:用於水腫鼓脹,單用煎服;用於濕熱黃疸,可與茵陳、車前草同煎服。解毒利咽:用於咽喉腫痛,單用鮮品搗爛取汁服,或曬幹研末,和以冰片少許吹喉。瀉熱通便:用於熱結便秘,單用煎服,或研末吞服,此外,與綠殼鴨蛋共煮食,可治胃火牙痛。
現代常用於消化不良、蛔蟲病、病毒性黃疸型肝炎、腎炎水腫等。
【用法用量】煎服:6~9g,或研末,或泡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扁豆花見《本草圖經》。為豆科植物扁豆Dolichos lablabL.的花。我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異名】南豆花。
【性味歸經】甘,平。歸脾、胃、肝經。
【功效應用】解暑化濕:用於暑濕,濕溫證,常與金銀花、連翹、荷葉、竹葉、西瓜翠衣等同用,如清絡飲(《溫病條辨》)。健脾和中:用於夏日暑濕瀉痢,常與藿香、佩蘭、厚樸等同用;用於脾虛濕勝之帶下症,常與蒼術、山藥等同用。
現代常用於夏日中暑、急性胃腸炎、小兒夏季熱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
【現代研究】含黃酮類、香豆精等,具有抑製誌賀菌等作用。
費菜見《救荒本草》。為景天科多年生肉質草本植物費菜Sedumkamtschaticum Fisch.的全草或根。分布於陝西、山西、河北、內蒙古、湖北、安徽等地。
【異名】養心草、馬三七、白三七、七葉草、回生草、血草。
【性味歸經】甘、酸。平。歸心、肝、脾經。
【功效應用】活血消腫: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癰腫瘡腫,鮮草煎服,或搗爛外敷。涼血止血:用於血熱咯血,吐血,衄血,便血,煎服,或搗爛加開水擂汁服;用於外傷出血,水火燙傷,研末撒,或搗汁塗敷。寧心安神:用於熱擾心神之心悸,頭昏,煩躁,失眠,可與豬心、蜂蜜共用。
現代常用於跌打損傷、癰癤腫痛、肺結核咯血、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痔瘡出血、高血壓、癔症、神經衰弱等。
【用法用量】煎服:4.5~9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敷。
【使用注意】脾胃虛弱、大便溏瀉者忌服。
娃兒藤見《江西草藥》。為蘿藦科植物娃兒藤Tylophora floribunda Miq.的根。分布於貴州、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
【異名】七層樓、一見香、老君須、白龍須、三十六根。
【性味歸經】辛,溫。有小毒。歸肝、肺、胃經。
【功效應用】祛風除濕:用於風濕痹痛,煎服並搗敷。化痰止咳:用於痰濕阻肺之咳嗽痰喘,單味煎服,或配伍白芥子、葶藶子、半夏、杏仁、地龍等。解毒散瘀:用於咽喉腫痛,牙齦腫痛,口腔糜爛,胃脘疼痛,單用水煎服;用於跌打損傷,瘀血疼痛,研末,水酒衝服,或搗敷;用於毒蛇咬傷,可配伍半邊蓮、犁頭草等搗爛外敷。
現代常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扁桃體炎、慢性胃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研末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
【使用注意】體弱者及孕婦慎服。
娃娃拳見《民間常用草藥彙編》。為椴樹科植物扁擔杆Grewiabiloba G.Don的根、莖、葉。分布於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異名】夾板子、葛荊麻、月亮皮、麻糖果。
【性味歸經】甘、苦,溫。歸脾、肺經。
【功效應用】健脾益氣:用於脾虛少食,小兒疳積,單用其果30~60g水煎服,或與糯米藤、雞矢藤、廣橘皮水煎服。祛風除濕:用於風濕痹痛,單用浸酒,或與稀薟草共煎服。固精止帶:用於遺精,帶下,單用煎服。治帶下,亦可與紫茉莉根、白雞冠花、刺蘿卜燉肉服。
現代常用於久病體虛、消化不良、風濕性關節炎、遺精、帶下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