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采風
作者:李奎燕
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價值觀念,是對“應試教育”價值觀念的一種整合,具有曆史的合理性並符合社會進步的要求。在實踐中本著回歸為了學生全麵發展這一教育教學的基本原則,我們的教育教學模式經曆了從說教式到探究式,再到以探究為主體、多種提高學生主體地位教學方法共同發展的不斷變化的過程。
近幾年許多課改名校從靈活運用素質教育這一基本情況出發,在深刻總結教育工作長期陷入改革無目的教訓和思考什麼是素質教育理想課堂的基礎上,本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原則對怎樣進行課堂改革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索。各校雖然先後提出了不同的先進教學理論,但都指出了必須要把教育還給學生這一中心基本點。這也應該是當代中國教育工作者最需要認清的問題。
素質教育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研究課堂改革的出發點和使用方法。“素質教育”的本質應為立足於人的生命整體,超越人的自然素質,建構個體主體精神,進而促進個體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教育。它是教育思想發展的新階段、新模式和科學的教育觀,是以全麵貫徹國家教育方針為目的和順應人的發展規律而因勢利導的創新教育模式。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是現階段我國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民族素質。為了盡快探索出素質教育的有效模式,人們不斷對課堂教學進行探索和改革。
素質教育理論的發展與創新,既要集中體現現代教育理論的思想以及一線教師的實踐成果,又要符合現代教育規律的要求。隻有堅持素質教育大背景下的課堂改革才能集中體現新課改的方向和目標。隻有堅持素質教育的指導地位,才能使課堂改革在教育的大背景下堅定不移地發展下去。課堂的改革與發展需要正確借鑒並廣泛吸收一切先進的理論和優秀成果,兼容並包博采眾長。這也是建設高效課堂實踐的必然要求。“素質教育”和“課堂改革”為我們指明了教學工作的大方向。正是基於對“素質教育”和“課堂改革”這個根本問題辯證關係的認識和逐步深化,我們才能開創一個百花齊放的課改新局麵。
素質教育真正實施的關鍵就在於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要從小給學生打好基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全麵提高學生的素質。基於以上分析,筆者注意到全國各地的課堂近幾年正在發生變化。在不斷的改革過程中,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為目的、以調整教學關係改變教學結構和教學方式為手段,構建“自主、互助、學習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認同。在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裏,小組合作學習被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而成為當今教育所積極倡導的有效學習方式之一,正逐漸被廣大的一線教師所認同。
小組合作學習與傳統教學方式的不同顯而易見,它注重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更符合不同層次的學生對自身發展的要求。但是要想真正轉變教學方式,必須研究新的課型。涉及兩個因素:課堂教學效率和有效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效率是指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增幅三者之和所達到的效果。而有效課堂教學應該是以堅持和完善以學生為主體、整合多種學習輔助方法的共同發展的方法。綜上所述,在課堂改革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應該是積極的。教師要轉變觀念,樹立現代的課堂教學效率觀。就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開放式課堂,促進學生向縱深領域積極思考。要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利於師生互動,並且通過不斷更新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隻有教師教育方法得當,同時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才能讓學生獲得各種認知本領。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素質教育的基本理論也應該積極落實“三個有利於”:有利於教師素質的提高、有利於學生主動性的發揮、有利於高效課堂的研發。但必須注意的是,素質教育也具有兩重性:一方麵,它反映了課堂教學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強化課堂教學,提高教育質量就是要遵循常規教學,按照教學常規的要求開展教學活動。另一方麵它預示學生和教師一起合作式地展開學習的課堂一定會出現。因此,對於素質教育我們絕不能片麵理解,而必須從教學實際出發科學地理解和探索。課堂改革隻能是以素質教育為指導並為素質教育的完善為目標。在正確借鑒並廣泛吸收已經探索的一些優秀成果的基礎上,走出一條符合中國教育特色和風格的課改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