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簽待遇

封麵故事

作者:吳琪

2005年7月25日,首批中國旅遊團隊80 名遊客在英國倫敦參觀大英博物館

30歲的北京小夥子劉朔廷一不小心把自己弄成了一個簽證達人。“早幾年我看到網上流傳著不同版本的中國護照免簽國,錯誤太多。我跑過不少國家,鑽研他們對中國公民的簽證政策,並且一直在追蹤最新的政策。”在他剛剛更新的第十四版“中國因私護照免簽落地簽總結”裏,有很多細節的注釋。比如有美國簽證可以直接免簽墨西哥、洪都拉斯、菲律賓等多國。

劉朔廷一直在普及一個知識:對方國家是否給免簽或落地簽政策,與我們國家的邊檢是否放行是兩個概念。如果對方國家通過外交途徑或其他正式途徑照會中國政府的免簽、落地簽,那麼中國公民出境時,僅需一張行程單加護照,邊檢會放行,比如馬爾代夫、毛裏求斯、塞舌爾、印度尼西亞、帕勞等。如果沒有外交照會,即使對方給予落地簽或免簽,中國邊檢也不放行,比如泰國、肯尼亞、坦桑尼亞。所以劉朔廷的妙招是,“請運用你的想象力出中國邊檢”,比如有其他國家的有效簽證或從香港出發。隻要出了邊檢就可以去這些國家,比如上述的東非國家等。

隨著中國龐大中產階級的出國夢想變為現實,抱怨中國護照不好用的聲音越來越多。在廣告詞裏,“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與“一次奮不顧身的愛情”相提並論,似乎旅行需要的隻是那一刻的衝動和勇氣。而在現實生活裏,出國旅行與衝動的關係很小,更多是需要“被批準”。拿著一個小小的護照本,當我們一次次把它遞向不同國家的使館時,似乎在一次次衡量,我們的中國身份如今在國際上的價值。

一次,一位長期在日本居住的中國人,和日本同事一起去美國出差,被海關盤查了很久。旁邊一位中國人記錄下了這樣的感受:“這老兄算是白在日本住了那麼久並掙了幾個小錢了。日本人,或美國人和大多數歐洲人,能夠用零時間過關。不是因為他們個人的身份和財產,而是因為他們的政府對發出的護照和護照持有人有近乎於100%的承諾,是因為他們的人民沒有必要也不會以各種名義成為事實上的經濟難民。”

一位持美國護照的華人這樣寫道:“本人的多次個人經驗是,持美國護照去歐洲各國,幾乎就是‘晃一下’就入境,大部分時候連入/出境戳都不蓋,甚至都不留下記錄。個別歐洲移民官會仔細看一下我的美國護照,我想是因為我的‘黃色的臉’。”

這種中國人出國的不順暢,在早期更明顯。藝術家蔡國強上世紀90年代感覺到出國很不方便,有時因為沒有轉機的簽證,他不得不帶著一家人半夜輾轉去另一個歐洲國家,才能達到目的地。“問題就是一個國界,一個看得見的國界。這個國界當然是民族、文化和經濟實力的一個界線。”於是蔡國強有了他在日本的“為外星人做的計劃”,叫大腳印。他希望在兩個國界之間,有一串腳印就走過去了,根本就無視國界的存在。這個腳印大概兩米長,在地麵上放200個,“咵咵咵”就走過國界。“但是這個計劃需要兩個國家同意,才可以作為一個作品這樣跨過去,結果沒做成。”後來他將這個創意用到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上,變成了29個在空中的大腳印,他希望大腳印一路向前,跨越那些看得見或看不見的障礙。

不過對於研究法律和國家政策的專家來說,問題要理性得多。免簽不是雙向平等,而是一個單方主權問題。就是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邊境,是否讓外國人進來,完全是由自己主權所決定。免簽待遇是可以單方給予的。對某國是否給予免簽待遇,依據的是“木桶理論”,即主要取決於對方國家的最底層人群的發展程度和綜合素質,而不是最富裕群體的狀態。而貧富差距、經濟發展不平衡是中國麵臨的最主要問題之一,也是短期內很難解決的問題。所以,隻要中國的貧富差距不縮小,最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不提高,中國幾乎不可能擴大免簽國家的範圍,也不可能實現地區自由移民。一些曾經給中國落地簽或免簽待遇的國家,也因為一些中國人非法滯留,而取消了中國人的優惠待遇。

不過為了吸引中國消費能力強的人群,越來越多國家向中國開放了“有條件的免簽”,比如隻要有一些發達國家的簽證,就能獲得這些國家的免簽,今年又有好幾個國家對中國免簽或是簡化了簽證手續。盡管沒有發達國家的護照好用,還是有更多的中國旅行者背起行囊,樂滋滋地研究著各國簽證政策,將護照上的每一個印章,都作為人生中一份獨特的紀念。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如何拿起中國護照說走就走,或許是個更現實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