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養成學好語文的八個習慣(1 / 1)

養成學好語文的八個習慣

教學在線

作者:楊玉萍

常聽身邊的學生感歎說:語文難學!的確,語文涉及的內容“量大麵寬”,要想像數理化那樣拿高分很不容易。但是,我認為,隻要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並持之以恒,學好語文並不難。

一、養成寫好字、說好話的習慣

“人靠衣裳馬靠鞍”,書寫是語文的臉麵,字如其人,寫一手工整規範的漢字,說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平時寫字要工整、規範、美觀大方,少寫或不寫錯別字;說話要力求做到簡潔、流暢、得體、有條理。

二、養成查閱工具書的習慣

文字是語言的材料,而工具書是學習語言材料的好幫手,每個學生都應配備《現代漢語詞典》和《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見到“生字詞”就要想起工具書這位無聲的老師,在它的幫助下做到會讀、會寫、會解釋、會運用,不等、不靠、不放、不模棱兩可。

三、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

預習,是探求新知識的前奏,能為學生學好新課打下堅實的基礎。充分的預習,往往能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收到預想不到的效果。預習的方式有:(1)借助教材自身的編寫特點,整體感知課文。預習課文時,學生要先參讀“預習提示”“自讀提示”“單元提示”等內容,弄懂課文的體裁、主題、寫法等,然後帶著問題去反複默讀課文,體會和理解文章大意。若遇疑點,再用鉛筆勾畫出來,在課堂上解疑。(2)借助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在讀課文時,若遇到不懂的字、詞,先做標記,然後利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給生字新詞“查檔案”,將其讀音、意義、用法等記錄在旁邊,若是成語再加上出處。

四、養成高聲朗讀的習慣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覺,是讀懂課文、理解課文一種十分重要的能力。而朗讀是形成語感的重要手段,隻有通過紮紮實實的“讀”才能獲得語感。大聲朗讀,就會全神貫注地沉浸在課文的境界中,能夠一心一意、心無旁騖地投入進去。在朗讀過程中,要把形象和情感融合在一起,隻有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才能夠更好地體會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氣勢、韻味和語言的美。

五、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

課外書刊是語文學習的翅膀,隻有多讀才能自由翱翔於語文的天空。通過大量的閱讀,思維、審美情趣才能隨之得到提高,也可“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同時還要讀中外名著或名人傳記,進行高層次的思想對話。學生可塑性較強,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遠遠超過我們身邊的人,學生與大師為伍、與偉人對話的時候,很多教育便盡在不言中,一旦形成習慣,將會終生受益。

六、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讀書的過程就是接受信息的過程,同時也是整理信息的過程,古人強調“不動筆墨不讀書”是很有道理的。讀書時,要用各種符號在書上圈圈點點、勾勾畫畫。讀完一篇好文章後,還可以寫出讀後感和讀書心得。

七、養成積累運用的習慣

語文的工具性特征非常明顯,要想學好語文,首先需要打好字詞句的基礎,這也是各類考試考查的重點。同時,積累運用基礎知識更是閱讀、作文的一大前提,必須高度重視。在課堂、課下要善於搜集整理老師講授的各種課外書,練習題中所包含的語文知識,包括成語運用、詞語辨析、語法修辭、典型病句、文學文化常識、文言詞語及句式等。不僅要牢記於心,更要將這些知識靈活應用到句子仿寫、排列句序、連貫句意、語言交際、閱讀與寫作中。

八、養成寫日記的習慣

日記是記錄生活的錄像機,是觀察並思考生活的成果體現,是寫作素材的積累倉庫,是語言、寫作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可寫所見所聞所感、自然景物、人物肖像、動作、語言片段、生活小事、社會新聞、讀書感悟、心靈獨語等。長期堅持下去,就不愁自己的寫作水平不能提高。

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方麵許多項目都要經過不斷練習,鍥而不舍,養成習慣,才能變為自己的東西。”願同學們在培養良好的語文習慣上也要發揚這種鍥而不舍的勁頭。好的學習習慣養成了,還用愁語文學不好嗎?

【作者單位: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