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再別康橋》的“三美”
治教經驗
作者:張武會
《再別康橋》是一首纏綿悱惻、豔麗動人的抒情詩。不必說那哀而不傷的離情別緒,令人蕩氣回腸;也不必說那起伏跌宕的韻律節奏,使人琅琅上口;單就那清新明豔的康河晚景,也足以使人心馳神往。其中尤其在形式上具有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更是令人回味無窮。
一、音樂美
所謂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指音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具有訴諸聽覺的那種音節美和旋律美。
《再別康橋》每一詩行基本上都由三個音組組成,其中一個音組再由兩至三個音節構成,音節抑揚合度,聲調回環反複,既嚴謹而又不拘一格,既有強烈的節奏感、韻律感,又有著詩行語流的靈活變化,構成了一支完整的樂曲。全詩的韻腳有ɑi(來、彩)、ɑng(娘、漾)、ɑo(搖、草)、ng(虹、夢)、u(溯、歌)、iɑo(簫、橋)等,每節內部用韻基本相同,這樣錯落有致,誦讀時,也就自然有一種旋律感。再有“輕輕”“悄悄”等疊音詞的反複使用,如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音節和諧,增加了詩的節奏感。另外,全詩回環複遝。該詩開頭和結尾采用重疊、複遝的手法,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加強了詩的節奏感和旋律美,增強了詩的音樂性,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詩歌開頭寫道“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結尾寫道:“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全詩回環複遝,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一種回環呼應,讀來意蘊悠長,給人以美的享受。
二、繪畫美
所謂繪畫美,是指訴諸視覺的“詞藻”的選擇和使用,能充分體現我國象形文字在狀形繪色上的特點,富於色彩感。
《再別康橋》這一首詩歌,描繪了一係列令人難以忘懷的景物,幾乎每節都是詩中有畫。語言上多采用色彩明麗的詞語,如夕陽映照的“金柳”,波光裏蕩漾的“豔影”,水底軟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雲彩”“夕陽”“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等具有色彩的詞語,在讀者眼前展現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畫麵,描繪了一幅幅清新明快的畫麵,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麵美,給人以立體感。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麵,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係列鮮明生動的意境,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陰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而且通過“招手”“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動作性很強的詞語,使每一幅畫麵變成了動態的畫麵,創造了一係列鮮明生動的意境,使每一幅畫麵都充滿了動感,給讀者以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畫般的感受,給人以立體的視覺效果。這樣,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麵美。光豔的色澤,美麗的構圖,讓人賞心悅目,陶醉流連,似乎也想同詩人一起進入這康河夕照、黃昏泛舟的充滿詩意的境界中去。
三、建築美
“建築的美”也屬於視覺,它主要指的是詩的排列結構,強調“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回環呼應,造成有規律的勻稱或參差。
《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位,每句的字數基本為六字,間夾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同樣給人以形式的美感。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像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闋回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成有規律的參差錯落的序列,保持了詩形的均衡、對稱和多樣統一,但又避免了詩形過於方整而產生的那種板滯、單調的缺點,而給人以清新的感受;同時首尾回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可以這樣說,詩行整齊、一致的建築美,色彩絢麗的繪畫美和節奏和諧、聲調回環往複的音樂美,使得《再別康橋》成為最能顯示詩人徐誌摩才情和個性的一首詩。也正是因為如此,《再別康橋》成了二十世紀中國最出色的一首別離詩。
【作者單位: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溫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