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園地
作者:陳少書
著名特級教師周一貫先生把自己一生對教育事業的追求稱之為“開發生命”。他說:“生命的可貴,因為她具有價值。看今日世界的花團錦簇,享有了高度文明,不正是無數人類生命世世代代慘淡經營所產生的價值積澱。生命的可貴,還因為她是‘唯一’的,這就注定每個生命都有其獨特性。獨特生命的價值,有賴於每個獨特個體的自我開發!”語文課程標準也第一次密切關注學生的生命意識。它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這些論述意味著對學生作為一個大寫的“人”的一種尊重,意味著對學生生命的喚醒和欣賞,意味著在人格平等基礎上的心靈對話。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沒有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情趣,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麵的能力發展。”語文教學,實質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心靈對話。
1 尊重學生的生命人格
1.1 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
學生是學習的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師生之間角色的定位,也說明師生之間的關係是民主、平等的。這種民主、平等關係是學生完整人格和教師完整人格的相互交流,是師生之間思想交流、情感溝通、人格碰撞的雙邊互動過程。教師組織、引導學生去感悟語文,去品味生活,反對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也反對教師跟著學生後麵走,師生要在共同學習、平等對話、互動交流中一步步奔向教學目標。有一位特級教師上課,他完全放下教師架子,走入學生之中,跟學生親切對話,但當他範讀課文之後,有一個學生大膽直率地指責他的範讀:“我可以比你讀得更好。”這位教師坦然微笑,說:“我為有你這樣勇敢的學生而感到驕傲。”他特級教師的架子沒有失,反而令人尊敬。
1.2 體貼生命,嗬護每一個學生
語文教學必須麵向全體學生,但又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生幼小的心靈。人都是有感情的,當學生感到教師在真心愛護他,為他操心時,學生不會無動於衷,既要嗬護每一個學生,又要有所傾斜,把更多的愛去關注、投向更需要關心的學生。比如,對一個語文學習吃力的學生,有次聽寫20個生字,他寫錯14個,寫對6個,於是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在他的本子上印了6顆小星星;第二次又讓他聽20個生字,結果他寫對14個,竇老師非常高興:“你真了不起,這回20個生字你竟然對了14個,這是多大的進步哇!下次我還考這些生字,你用心記一記,肯定都能對。”學生是否獲得眼下的知識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心裏播下自信、成功的種子,重要的是語文應該成為師生之間一種精神的交流和對話。
1.3 正視生命,追求學生生命的真實性
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語文教育不在於教師把一個真理告訴學生,而在於引導學生去發現真理。對於學生成長來說,語文學習如果能成為他們終身追求真善美的夥伴、朋友的話,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語文教學。學生有鮮活的思維,有追求的個性,有創新的火花。語文教師要正視學生生命活力,讓學生自信成功,永遠保持一股追求真理的欲望。教《再見了,親人》,學生質疑課文有假:“小金花媽媽沒了她沒有哭,而送誌願軍時她卻哭了。”教《我的戰友邱少雲》,學生說:“邱少雲既然是打仗,身上一定掛了子彈和手榴彈,自己身上燒了這麼久,為什麼這些東西不爆炸?”教《中國石拱橋》,他們提出要給課文題目加雙引號……他們有問不完的為什麼,而會問一個問題比會回答一個問題更有價值。柏拉圖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2 重視學生的生命發展過程
2.1 重視學生在教學中參與、體驗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