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食結合是中醫的傳統療法,為綜合治療中的一種重要方法。它是以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髒腑經絡學說為基礎,結合本草學原理,采用辨證論治的理論進行調整補養的治療方法。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自然界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內陰陽平衡、氣血調和,才能保證人體的健康。人生活於自然界,稟受天地陰陽之氣而生,應與自然界的氣候、環境的變化相適應。如果由於氣候的異常變化、過度的勞累、精神壓力大、飲食不節製等諸多因素使氣血、陰陽的平衡失調而又不能自行恢複時,人就會產生疾病。同樣生於大自然的各種動、植物也稟受天地陰陽之氣而生,具有四氣、五味。與藥品的藥性一樣,食物也具有食性,用食物、藥物的偏性來調節人體的氣血、陰陽的失衡,即是藥膳食療之根本所在。四氣是指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寒涼性的藥物食物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可以減輕或消除熱症,如黃芪、菊花、綠豆、絲瓜、鴨肉等;溫熱類藥物食物具有溫陽、散寒、救逆的作用,可以減輕或消除寒症如附子、幹薑、桂枝、蔥、粟米、雀肉、羊肉等。藥物與食物還有五味,即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五味不同,其治療作用也不同。酸味能收澀、止汗、止瀉;苦味能燥濕、堅陰、泄熱;甘味能補益和中、緩急止痛;辛味能發散、行氣、活血;鹹味能軟堅散結、瀉下。此外五味還與五髒相對應,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鹹味入腎。藥物與食物還具有升降浮沉及歸經作用。升浮的藥物可發汗解毒、散寒;沉降的藥物具有理氣、瀉下、止汗的作用。食物也同樣具有上述作用。藥膳隻有在中醫藥的理論指導下,充分利用藥物、食物的作用才能調節人體髒腑的功能。
藥膳應在辨證論治的原則下選用對症的食療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隻有在正確的辨證基礎上,明了不同食用者的病變所在,有針對性地選用不同的藥膳,才能達到目的。這點我們在藥膳的應用原則裏會講到。
食用一般膳食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消除饑餓、維持生存和獲得一種物質享受。服用一般藥物的目的則是為了治療疾病。食用藥膳,除上述兩個目的兼而有之外,其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使有病者得以治療,體弱者得以增強體質,健康者得以更加強壯。藥膳是醫療食養結合的好方式。它將中藥和中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將藥治和食治相結合,既可療疾,又可借助鼓動胃氣,增加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