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三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互相依存、互相製約的,當這三者處在協調狀態時,則人體就精充、氣足、神全,這樣的人能健康長壽。精、氣充足的人,往往就能夠生神,就好像是水與植物的關係,隻有水分充足,植物才會枝繁葉茂、欣欣向榮。神,是精的產物,沒有精,則神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必將枯竭凋萎,神是依靠精的滋養而旺盛起來的。但神反過來又會主宰人體的氣,使氣的運動自如,升降出入正常,不致亂成一團,這就是中醫所說的“氣機協調”。
精,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的原始物質,每個人體內,不論男女,都有這種物質。《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指出:“夫精者,身之本也。”這種基本物質是先天帶來的,是父母結合之後,遺傳給子女的基本物質。精在人體內是維護人的生命的高級物質,即精液。精有陰精、陽精、元精之分。人吃食物,入胃後,經消化、吸收營養,先化成胃津。胃津送入心的左下耳房(心分四房:左上、下耳房和右上、下耳房)化成紅血,紅血入任脈化成陰精,陰精入睾丸宮化成陽精,陽精內有精蟲。人之五髒都各有其精,故有五髒之精華皆聚於二目之說。
人之所以能有生命活動,除了“精”這一基本物質本源外,還需要有氣之參與,才是有生命的。氣這種物質,一般也是無形的。沒有氣的精,則不稱其為精,是無生命力的;有了氣,人體才有各種運動變化,才能生長、行動、繁殖。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抵抗病邪,增強髒腑功能之作用。現代人的生活中,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誌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都可導致元氣的虛、陷、滯、逆等症候,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性變化。
神,指的是依附於人體的精神活動、思想意識。人要是沒有神,即便精與氣都是充足的,生命的活動也是不完全的,或者說,也是不能得到健康長壽的。
我們每個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天真的,是有著充足精、氣、神的,所謂“精滿氣足神旺”,隻是太多後天的損耗讓這些本來身體裏的健康法寶,缺失了、虛弱了。一般來說,人在青年時期精氣旺盛,收支平衡,故無疲困之憂;而人到中年則精氣漸虧,入不敷出。越往後“赤字”則越大,身體則日衰,因此,我們講究養生,就是指導自己如何通過自我修煉,養精蓄銳,把虧損了的精氣補回來。治身如同治家,要重視勤儉節約,勤能多入,儉可少出,養生就要求能夠珍惜三寶,做到食飲有節,起居有常,既能有收入,又要適當開支,用之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