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三付藥:起居、守靜和粥》(原名《老老恒言》,又稱《養生隨筆》),是一部在清代享有盛譽的養生名著,為清代著名養生學家、文學家曹庭棟撰。曹庭棟字楷人,號六圃,自號慈山居士,浙江嘉善魏塘鎮人。其生活於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間,乾隆六年(1741年)舉人。史料記載,曹庭棟自幼嗜學,工詩文。中年後,絕意仕途,於居處累土為山,曰“慈山”,一生以彈琴賦詩、畫蘭竹、臨摹篆隸自娛。曹氏著述頗豐,除《產鶴亭詩集》九卷傳世外,所著《易準》、《孝經通釋》等六種著述被納入《四庫全書》之中。然而,他最有影響的還是本書。作者寫作此書時已經七十五歲,壽至九十餘歲才去世,這在當時已是罕見的高壽了。

本書共五卷,前四卷論飲食起居及日常保健,第五卷為粥譜。作者將粥分為上、中、下三品,每品詳述用料及製作之法。作者從老年人心理和生理特點出發,廣泛闡述了日常生活中的養生方法,所述內容具體生動、切實可行,被後世奉為“健康之寶”。

古人將九十老人稱為“朝杖之年”,百歲老人則稱為“人瑞”。曹庭棟得享此高壽,與他的養生經驗大有關係。曹氏談養生具有以下特點:

一、認為養生應順應自然,生活習慣應合四時陰陽。他在《省心》篇中說:“老年人肝血漸衰,未免性生急躁,旁人不及應,每要急躁益甚,究無益於事也。當以一‘耐’字處之。百凡自然就理,血氣既不妄動,神色亦覺和平,可養身兼養性。”他認為,早晨略進飲食後,如果正好遇上日晴風定的天氣,就可倚南窗之下,背著日光而坐,感受太陽的溫暖。脊梁曬得微微暖和了,就能夠使全身和暢。日光是太陽的精華,發出的光芒可以強壯人的陽氣,對人體有極大的補益。過了中午,陰氣漸漸生長,日光開始減去它的溫暖,這時就沒必要在外麵久坐了。這種“不事藥餌,不希道引,惟以自然為宗”的養生之道受到很多養生家的讚賞。

二、注重起居飲食,將養生融於日常生活之中。如講老人所用褥子,曹氏認為,如果要安穩地睡覺,必須要墊厚褥子。老年人骨瘦體弱,尤其需要厚褥子,而且必須多準備幾條,根據天氣變化情況,漸冷漸加。其中,應該每年用一條褥子換上新棉絮,使用時緊挨著身體,新棉絮使人睡覺時倍感鬆軟。以後依次更換,這樣,每年都有新棉絮褥子挨著身體睡覺了。在老年人的飲食方麵,曹氏讚同華佗在《食論》中的論點,認為食物須經“三化”,一是火化(須爛煮),二是口化(宜細嚼),三是腹化(依靠脾胃自動消化),這樣食物才易被消化吸收而供添營養。他還認為“火化”最為重要,因為老年人齒牙多有脫落,口化力減低,脾胃功能漸弱,隻有將食物煮爛蒸熟,才有利於消磨輸運,從而吸收較多的營養。曹氏還主張老年人應節製飲食,寧少勿多,不可勉強加食。他說:“凡食總宜少為有益,脾易磨運,易化精液,否則極易之物,多食反至受傷”,“加則必擾胃氣”。針對老年人特點,曹氏特別重視飲粥,認為“粥能益人,老年尤宜”,“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甌(碗盞),能推陳致新(可促進新陳代謝),生津快胃(使脾胃機能順暢)”。甚至認為“有竟日食粥,不計頓,饑則食,亦能體強健,享大壽。”在書中,他輯錄的藥粥方有一百種之多,認為可以“備老年之頤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