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學生立場”為師德奠基
視點
作者:翁乾明
隨手翻閱一本《意林》舊雜誌,我被一個小故事所吸引。有個叫阿靜的女士,她的兒子非常內向。一天,她跟兒子玩撲克牌遊戲“爭上遊”。阿靜先輸一局,新開一局時她摸到了大王,按規則她要向兒子“進貢”大王,但兒子並不像她所預期的那樣開心。詢問個中緣由,兒子說:“我不想要大王,隻想要小六。”原來,再多一張小六就可以湊成一副“四大金剛”了。阿靜豁然開朗:原來最好的東西,未必是孩子最想要的東西!這一天,阿靜終於給了孩子最想要的東西,也跟孩子聊了最喜歡的話題。孩子的話匣子終於打開了,他們足足聊了3個小時!阿靜教育方法改變了,孩子的性格也改變了。從根本上看,阿靜的轉變是教育立場從“成人立場”向“兒童立場”的轉變!
站在學校“兒童立場”即“學生立場”,也就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學生的實質性發展為旨歸的教育核心價值觀和態度取向。它集中表現在:設身處地地體察學生的心理、特點、願望和處境,真心實意地滿足學生在身體與心靈、當前與長遠發展上的正當需要。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最為精彩的部分就是“患者立場”——醫生“為病家謀幸福並檢點吾身”。同理,“學生立場”,就是要求教師“為學生謀幸福並檢點吾身”。
現實中,一些很負責的教師,用“成人立場”代替“學生立場”,以愛的名義強行剝奪了學生發展的權利。盡管也由衷地付出“愛”,換來的卻是孩子的叛逆和憎恨。因為這種“愛”,是出於成人一廂情願的功利目的,結果常常是始於愛、終於害,始於德、終不德。
站在“學生立場”的教師,擁有一顆未泯的童心。童心是好奇,對新鮮事物滿懷興趣;童心是靈性,能以兒童的思維展開奇特的想象;童心是純真,生活常因純潔、真實而變得溫馨、浪漫;童心是自然,沒有矯情,沒有做作,保留著天然情趣;童心是朝氣,總有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使人心情愉快、活力四射;童心是善意,總能麵帶微笑,以友善的態度待人處事。教師擁有童心,就特別容易親近學生、理解學生、寬容學生,從而有效地感染學生、轉化學生、引領學生。
站在“學生立場”的教師,深知學生的成長重於成績。他們也關注成績,但更關注學生的長遠發展,總能不斷地創造出學生喜聞樂見的,適合學生成長的方式、方法、情境和故事,做學生樂於接受的教育;他們常對學生手下留情、嘴上留情、臉上留情、心上留情,讓孩子真正擁有自由自在的成長空間和開放舒展的心靈世界。他們特別注意賦予孩子超越知識技能的善良、勇敢、自信、智慧、樂觀、希望和堅韌等寶貴品格。
站在“學生立場”的教師,注重“揚善隱惡”。他們總是對學生持有積極的人性假定,認定孩子是“未完成的存在”,深知“合理的錯誤”對於學生成長的價值。他們努力尋找孩子身上稍縱即逝的閃光點,並以“善端”為契機,努力引導它、放大它、鞏固它,使孩子身上美好的東西日益彰顯,灰暗的東西日益萎縮。他們深知,吹毛求疵或放大學生的缺點,有可能把孩子推向萬劫不複的深淵。他們在對學生“揚善”的同時,盡管有時也實施必要的懲罰,但不是大張旗鼓地“懲惡”,而是不動聲色地“隱惡”。哪怕學生以不爭氣的表現離開了學校,他們仍然會對學生懷抱積極、溫暖、熱切的期待。
站在“學生立場”的教師,深知“真愛”價值。真愛是建立在理解與尊重基礎上的愛,把本該屬於孩子的東西歸還給孩子,例如快樂、情趣、隱私、友誼、健康、好奇心、自由空間、學習興趣和奮鬥誌向等。具有“真愛”的教師,認定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智慧取向。不管學生知識技能掌握了多少,考試分數得了多少,錯誤毛病犯了多少,從主觀到客觀,都永遠不會澆滅學生蓬勃向上的朝氣,玷汙其天真無邪的童心,摧毀其賴以生存的自尊,顛覆其正直善良的信念,泯滅其自由創造的靈性,鏟除其自我修複的根基。
師德不能停留在口頭標榜上,而要建基於“學生立場”。教師應經常思考:如何不讓孩子丟失使人成其為人的基本屬性——獨立性、能動性、創造性?如何使孩子在離開學校之後,不僅有著強健的身心,還保留著足夠的良知、靈性與自尊?如何使孩子擁有童年本該擁有的誌趣、快樂和幸福?
(作者單位:教育部福建師範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