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蟄即是藏。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子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足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麵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由於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直射地球的某些緯度為出發點,所以它屬於陽曆的範疇,每個節氣與陽曆的日期基本對應。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運動周期,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至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農曆中的雜節氣
1.冬九九:從冬至日起一九,每九為九日,共九九八十一日;
2.夏九九:從夏至日起一九,每九為九日,共九九八十一日;
3.三伏:夏至日後(不含夏至日)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日後(不含立秋日)第一個庚日為末伏;
4.入梅:芒種日起第一個丙口;
5.出梅:小暑日起第一個未日;
6.春社:立春日後第五個戊日;
7.秋社:立秋日後第五個戊日;
此外,還有大小分龍,分龍雨,三時等,還有“花信風”。
天幹地支
農曆中的天幹地支
要了解農曆,就必須先了解農曆的紀年法——幹支。
所謂“幹支”,即“天幹地支”。
幹支在中國曆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早在殷商時代就使用六十幹支紀日。一日一個幹支名號,日複一日,循環使用,從不間斷。中國的曆史雖然很長,隻要順著幹支往上推,曆史日期就清清楚楚。這是中國古代創用幹支法的功績。在古代曆法中也使用於支法,隻要求出氣、朔的幹支,其餘就一目了然。幹支法不但用於紀日,還用於紀年(見歲星紀年)。古人也用十二地支紀時、紀月。地支紀時就是將一日均分為12個時段,分別以十二地支表示,子時為現在的23點至1點,醜時為1點至3點,等,稱為十二時辰。地支紀月就是把冬至所在的月稱為子月,下一個月稱為醜月,等。
序號12345678910
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序號123456789101112
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幹的含義
甲是拆的意思,指萬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軋的意思,指萬物出生,抽軋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萬物炳燃著。
丁是強的意思,指萬物丁壯。
戊是茂的意思,指萬物茂盛。
己是紀的意思,指萬物有形可紀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