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氣候特點與養生
春季氣候特征
春季從立春開始,於立夏結束。其間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六個節氣。春季是冬夏季風轉換交替的季節,太平洋的暖流與西伯利亞的寒流交彙,造成冷暖氣流互相爭雄,於是就出現了時寒時暖,乍陰乍晴,導致天氣的變化無常。
地球赤道與其公轉軌道交角是四季更迭的根本原因。春季太陽直射點從南回歸線逐漸北移,春分之後越過赤道,太陽直射到北半球。在春季,地球與太陽的距離由近漸遠。每年的1月3日左右地球距離太陽最近。從黃道平麵看來,太陽位於寶瓶座、雙魚座、白羊座的背景上。
由於熱空氣開始北移,而冷空氣還依然徘徊不定,同時土地、水域與空氣溫度上升的速度不同,春季裏許多地方是最多雨的季節。在江南地區有著名的黃梅天氣,而在北方多數地方會出現大風天氣。
春季,氣溫開始升高,隨之冰雪消融,河流水位上漲。各種植物開始發芽生長,鮮花綻放。冬眠的動物蘇醒,許多以卵過冬的動物孵化,鳥類開始遷徙,離開越冬地向繁殖地進發。許多動物在這段時間裏發情,因此中國人也將春季稱為“萬物複蘇”的季節。
春天到夏天是陽氣逐漸升發、陰寒逐漸消散的過程,到了夏至,陽氣到達頂峰。在這個過程中,氣候日趨暖和,但陰寒未盡,天氣變化大,而且春季多風,人體的皮膚腠理疏鬆,對風寒之邪的抵抗力仍然很低,容易感邪致病。所以順應季節適時養生,對於預防疾病、延年益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春天的自然條件適合於睡眠,加上春天比冬天夜短,所以易於出現“春困”;同時,人體生理狀態正處於調適過程中,尚處於滯後和低潮狀態,故易導致“春眠不覺曉”的現象。
春季氣候驟變,影響人體免疫功能。這時開始滋生繁殖的致病微生物便會乘機肆虐,易導致流感、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腮腺炎、猩紅熱、水痘、風疹等病的發生與流行。
忽冷忽熱的氣候,易使人體的血管不斷收縮擴張,很不穩定,對高血壓、心髒病患者的危害極大,易誘發中風、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等。
春暖花開、繁花似錦的多風天氣,空氣中漂浮著各種花粉顆粒、楊柳絮、塵埃、塵蟎、真菌等,過敏性體質者最容易誘發變態反應,引起各種過敏性疾病。
春季多風,易出現皮膚幹燥、嘴唇幹裂等現象。此外,春天還是鼻出血、高血壓、痔瘡出血、女性月經失調、流行性出血熱、結核病、甲肝的高發季節,對此均應重視預防和治療。
春天氣候多變,對人體生理過程和心理過程影響較大。因此,春季應隨時注意增減衣服,積極參加室外活動,早睡早起,以適應春天生機勃發的特點,維護身心健康。
春季六節乏的乏候特點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六個節氣處於春季三月,此時寒氣開始消退,氣候漸漸變暖,萬物複蘇萌發,氣候變化以風為特點。下麵對各個節氣的特點分別敘述如下:
立春
每年公曆2月5日左右為立春,處於太陽黃經315度。立是開始的意思,表示從這一天起春天開始,萬物有了生機。
我國古代還將二十四節氣分成七十二候,每五天為一候,立春十五天的三候為:
“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
這是說立春後,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裏的冰開始融化,魚開始到水麵上遊動,此時水麵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麵。
立春是冬寒向春暖轉化的開始,天氣乍寒乍熱,嚴寒之餘威尚未退盡,春日之陽光也尚未充沛,春風仍帶著冬天的寒意。
雨水
每年公曆2月20日左右為雨水,處於太陽黃經330度,表示少雨的冬季已過,降雨開始,雨量逐漸增多,並含雪散為水之意。
這時春風遍吹,冰雪融化,空氣濕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此時凍土層變淺,土壤表層夜凍日化,開始返漿,有利於小麥返青,是適合播種的時節。雨水節氣中的三候為:
“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
說明雨水節氣中,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後食的樣子;五天過後,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雨水正值“七九”期間,離立春已有半月,以立春作為陽氣升發的轉折點,到雨水則陽氣已逐漸旺盛,此時,人體的肝陽、肝火、肝風更會隨春陽升發而上升,所以此時更應特別注意肝氣的疏通。
驚蟄
每年公曆3月5日左右為驚蟄,處於太陽黃經345度,此時春雷響動,氣溫上升,經過冬眠的動物開始出土活動。蟄是藏的意思,動物鑽到土裏冬眠過冬叫入蟄。它們在第二年回春後再鑽出土來活動,古時認為是被雷聲震醒的,所以叫驚蟄。從驚蟄日開始,可以聽到雷聲,蟄伏地下冬眠的昆蟲和小動物被雷震醒,出土活動。此時氣溫和地溫都逐漸升高,土壤已解凍,春耕可以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