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課走出教室,經常聽到身後的學生發出這樣的感慨:“黃帝內經》是外星人寫的吧……”
說出這種話的常常都是剛剛接觸中醫的同學,驚歎於古代先輩對人體如此係統的認識,驚歎於如此神奇的治療方法,驚歎於如此奇妙的醫學道理。這樣的表達並不罕見,其實不隻是他們,甚至現在的我,還偶爾會這樣感歎。
感歎那個時代的人在沒有現代文明的情況下能夠建立如此完善的認識人體的理論體係:以心、肝、脾、肺、腎五髒為中心,以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氣、血、精、津液為物質基礎,通過運行氣血的通道——經絡,使內而髒腑,外而五官九竅、四肢百骸,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並與外界環境相統一。
如果把這個世界上所有可以認知的事物用黑色代表,不誇張地說,現代科學所涉及的範圍,就好像在茫茫黑暗中畫出了一條白色的細線,清晰卻有限。而從上古時期,“迷信”和“宗教”就統治著人們的思想,人們習慣將解釋不清楚或者無法理解的事物依附於“天地神明”身上,這似乎注定中醫從誕生之始就披上了神秘的外衣。“求仙問藥”、“神醫”、“醫聖”、“藥王”……很多文獻中,都形容那些著名醫家經過了“仙人”的“指點”和“提拔”。那麼,難道真如學生的想法一樣,《黃帝內經》是外星人寫來治病的?
相傳黃帝時期出現了三位名醫,除了岐伯和雷公兩人外,名氣最大的是俞跗(fù),他的醫道非常高明,特別是在外科手術方麵很有經驗。據說,他治病一般不用湯藥,而是診斷清楚病因後,按不同的病因盡量采用針灸、按摩等對人體損害較小、起效更迅速的方法治療。
在俞跗晚年的時候,黃帝派倉頡、雷公、岐伯三人,用了很長時間,把俞跗的醫術整理出來,纂成《黃帝內經》和《黃帝外經》兩部,然而,還沒有來得及公布於眾,倉頡就去世了。後來,俞跗的兒子把這部書帶回來交給父親修訂。不幸俞家遭遇了大火,房屋、醫書和俞跗全家人,一起化為灰燼——這也許就是《黃帝外經》失傳,至今沒有找到的原因吧!
翻開《黃帝內經》原文,“黃帝”、“岐伯”、“雷公”等幾個名字躍然紙上,你不難發現,其實黃帝就如同一個對疾病一無所知的患者,在不斷地向自己的主治醫生——岐伯(或者雷公等)提出心裏的問題:人為什麼會生病?人體的各個部位、大小關節之間的聯係是什麼?為什麼身體會痛?諸如此類,繁複而冗雜,他將這些問題毫無保留地提出,期待自己的主治醫生解惑、釋疑。
而岐伯,恰恰扮演了這樣一個好醫生的角色。正常狀態的人體是什麼樣的?病態的人體又表現出什麼?到底怎麼樣才能做好預防保健工作,不生病,少生病?疾病的起因,發生發展,如何治療,治療以後可能會出現什麼樣的狀況……他逐一細致地為黃帝解答——我不得不佩服岐伯的認真負責,試想,如果是在現代,當患者向主治醫生提出自己的疑問時,又有幾位醫生肯予以細致解答呢?
《漢書·藝文誌》記載了經方十一家,如今卻僅存《黃帝內經》一部,就是這部中醫經典,經曆了千年的風霜,當中所記載的理論、方法,至今還適用於現代人們的生活。現代的中醫學家們,仍然在孜孜不倦地研究著它。
有人說,在古代中原大地上,祖先們的意識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發生了至今仍不可思議的飛躍:他們發現了人類生命的真相,找出了生命的源流;他們認識人體,認識疾病,甚至認識整個世界的方法和觀念,已經達到了一個現代科學都無法逾越的高度,而《黃帝內經》就是他們智慧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