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波的形成和傳播”教學設計探討(1 / 2)

“波的形成和傳播”教學設計探討

物理教學研究專題

作者:徐冬梅

一、教學思路的明確

“波的形成和傳播”作為高中物理“機械波”“機械振動”等教學內容的延伸和擴展,著重介紹了有關波的共性知識,機械振動隻討論物體的運動狀態隨時間的變化,波動討論的是振動在空間介質中的傳播。波的形成和傳播主要介紹介質中某處發生振動時,由於介質質點之間存在相互作用,一個質點的振動會引起相鄰質點的振動,使振動沿介質傳播出去,這一振動的傳播就是機械波。

在認知層麵,學生已經了解了物體運動的幾種形式:平動、轉動和振動,並且知道或熟悉如水波、聲波、電磁波等概念。在能力層麵,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推理與歸納能力。但本章內容則對學生的理解力和空間想象力都有較高的要求。在非智力因素方麵,應注意的是,高中生對物理現象仍然有較高熱情,而對於能夠觀察的物理情景則會形成較深的印象。

針對學生的知識結構與背景,學生學完簡諧振動,知道做簡諧振動物體的位移—時間圖像是一條正弦曲線,而水波形狀也類似於正弦,這兩者之間究竟有什麼聯係和區別呢?本節教學就是要由此“破題”,激發學生探究事物本質的動力,嚐試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和思考。這就是本節課教學的指導思想。

在教學策略上,鑒於學生對波的認識和理解需要一個過程,因此,教師就需要將講解轉變為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對實驗的觀察。通過播放錄像,並設置合適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逐步體會和理解本節的知識。

二、教學目標的厘定

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強化目標意識是實現高效教學的重要內涵。本節教學目標厘定如下:

(1)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和分析認識波是振動的傳播,知道波在傳播振動形式的同時也傳播能量和信息。能區分橫波和縱波,知道什麼是波峰和波穀,密部和疏部,知道什麼是機械波和機械波形成的條件,理解波的圖像的物理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依次下蹲、起立,看起來好像是波浪在前進”,建立波形成的形象思維認識。加強利用圖像法理解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波的形成和傳播,增強參與意識,培養團隊協作的精神。培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品質。

本節的教學重點是:機械波的形成過程及傳播。教學難點則是機械波傳播過程中的特點。

三、教學環節的安排

基於以上思考,筆者安排了六個教學環節,並逐一進行闡釋。

1.提出問題,啟發思考

在第一個教學環節,教師就需要提出引起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並維持思維活動貫穿整個過程。而“思維始於問題”,因此,利用合理的問題,就是本環節“引入”的關鍵。並且,這種問題引導策略亦被貫穿於後續環節之中。(以下“Q”代表問題,“A”代表學生可能的回答)

本環節,教師首先提出問題—

Q1:生活中有哪些形式的波?

A1:聲波、水波、光波……

Q2:什麼是波?它有哪些特性?這就是我們本章開始學習的內容。

在問題1提出後,學生能舉出大量波的例子,但需注意,波究竟是什麼?他們並沒有明確且具體的概念。正如本章引言所說:“有一些概念是如此普遍,其意義是如此深遠,以致對於我們還理解不深的某些事物,這些概念也能提供一些重要的情況。在這些概念中最了不起的應該算是波了。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波:具有極大破壞力的地震波,海洋湖泊中的水波,空氣中的聲波,彌漫在空中的無線電波以及光波……我們會問:波究竟是什麼?不過,還不如問:關於波,我們能夠說些什麼?”

2.觀看視頻,提出問題

教師先展示生活中如藝術體操中的帶操、繩波、聲波等常見的波形,隨後將問題具體化,明確本節主要以繩波為例來研究機械波是如何形成並傳播的。

教師播放抖動繩子形成繩波的動態視頻,模擬繩波在介質中的傳播。然後引導學生模擬繩波。可選擇16個學生手臂相挽,並手持扇子,使扇麵形成一條直線。模擬時,先後讓左右2名學生開始上下運動,讓學生觀察所有扇麵運動時所形成的波形及每個學生的運動特點。

觀察前教師應向學生提出係列問題,引導學生有預期、有目的地觀察:

Q1:如果同學們之間沒有手臂相挽,當某同學(打頭)開始運動的時候,扇麵能否形成波形?

Q2:誰帶動大家運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