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知青典型今何在
特別策劃
他們生長在1950年代前後,在最高指示關於“上山下鄉”的號令下,或自願或被迫地背井離鄉。他們大都是1966、1967、1968年的初、高中學生,他們有個綽號“老三屆”。
自1968年12月,中國開始了總人數近1700萬人口大遷徙。那一年,他們最小的“老初一”剛剛16歲,最大的“老高三”也就21歲;那一年,他們的標誌性身份也開始轉變。轉變前,他們叫紅衛兵;轉變後,他們叫知青。
從上山下鄉運動興起的1950年代到“文革”高潮階段,曾樹立了很多的知青典型:邢燕子、侯雋、董加耕、趙耘、柴春澤、朱克家、薛喜梅、張鐵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典型知青群體。而從1963年開始,幾乎每一地區,每一類型的下鄉知識青年,都有典型被樹立,被大張旗鼓地宣傳。從出名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命運便不由自己做主,他們的命運隨著政治形勢變化而變動著。隨著“文革”的結束,“四人幫”的垮台,他們也大多成為了被懷疑的對象,受到審查,甚至被關押……
光環褪去後,他們有著怎樣的身世浮沉和觀念遞嬗?他們現在又過著怎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