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場
作者:
穀文 (編輯/記者)
聽某財政廳長講過一個故事:
不止一次,在有其他部門同事在的場合,談到財政資金的績效管理,總會被其他部門以酒遮羞痛斥財政“幹涉其他部門內政”。但如果按誰家孩子誰管的理念來看,財政管理財政資金的績效,就像家長管孩子。孩子上學,老師可以管,但老師管不好,最後還要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方式由家長管。
截稿前幾天西北某市財政局長半夜來電話,長歎又和某部門因為某筆資金吵了一天的時候,我給他講了這個故事。
電話那頭傳來打火機點煙的聲音,幾秒之後傳來局長的一聲冷笑。
“大不了轉學。”
關於財政資金績效管理,這是我聽過最精辟的一句話。
馮一凡 (編輯/記者) >>
故宮被盜,奢侈品箱包進國博,建福宮變會所,文物遭破壞,LV走了寶格麗又來了……
輿論對於博物館的關注,就像海浪,一波接一波,兩個國家級博物館輪番被卷入輿論的漩渦,正如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宋向光所說,博物館正在被選擇性“關注”。
而被關注的,又豈是博物館一家!日本海嘯,人們就忘了BP漏油;動車出軌,“三公”公開就無人問津……
媒體的選擇性關注,造就了國人的選擇性遺忘,少了持續的關注,社會監督難以實現。
當問及國家博物館是如何針對社會對LV展覽的爭議開展危機公關的時候,一位年輕的工作人員笑著對我說:“還沒來得及公關呢,就被郭美美救了啊!”
朱靜 (編輯/記者)
這期要寫一篇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稿子,那些耳熟能詳的《白蛇傳傳說》、《梁祝傳說》都屬於我國文化傳統的瑰寶,都被列為“非遺”工作的保護對象。
我這次采訪的便是一位蒙古長調的傳承人—阿拉善族老人巴德瑪。老人一提起長調民歌,話匣子一下就打開了,滔滔不絕地講起來。記者想打斷,可是實在找不到間隙。
終於在老人稍有停頓時,記者趕緊麵露歉意地說:“不好意思,我相信您剛才說的一定很精彩,但您的方言我一句沒聽懂……”
亓坤 (編輯/記者) >>
近期,各種“稅”備受關注,從“房產證加名稅”到傷感情的“月餅稅”,再到沸沸揚揚的新個稅開征,讓國人“稅感”十足。
讓人詬病的是,這種“創收”行為,是否與法有據?與理也通?在財政收入增速遠超居民收入的情況下,此舉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正如亞當斯密所言:“毋庸置疑,無法無天的征稅,不管是戰時還是平時,不管是征收國民財富的一半還是兩成,皆為人民的反抗提供了正當的理由。”“
稍微值得欣慰的是,則是納稅人權利意識的覺醒。有關部門也開始重視民意、傾聽民聲。在納稅人強烈質疑和反抗聲中,“加名稅”被取消了,個稅起征點也由最開始的3000元提高到了3500元。
黃前柏 (編輯/記者)
仿佛忽然之間,關於高利貸的很多“江湖傳說”,慢慢成為現實。
江蘇泗洪縣全民高利貸,最後崩盤導致許多普通老百姓損失慘重;上市公司“不務正業”,涉足高利貸;銀根不斷縮緊,尤其是中小企業要想從銀行獲得貸款,成本頗高,無異於高利貸……
一斑窺豹,今年年初,著名投行經濟學家張化橋,摒棄了光鮮的頭銜,投身小額貸款行業,另業界驚歎。難怪有人評論:“投行家的嗅覺果然靈敏,知道哪裏能掙錢。”
“蒜你狠”、“豆你玩”……民間資本四處遊擊,“炒”已經成為最時髦的噱頭。
在炒股炒樓後,“炒錢”或許正成為一個新熱點。但這種擊鼓傳花的遊戲,能玩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