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蔭桓(1837—1900年),字樵野,廣東南海人。1885年任出使美國、日斯巴尼亞(西班牙)、秘魯三國大臣,辦理華工被害案交涉事宜。1897年又出使英、美、法、德、俄諸國。1898年3月,受賄50萬兩白銀,協助李鴻章與俄國簽訂《旅大租地條約》。1900年被殺。著有《三洲日記》。
△鄭藻如(1824—1894年),中山市人。1881年,以三品官銜出使美國、日斯巴尼亞(西班牙)、秘魯三國。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停止華工入美20年的排華法案,鄭向美國總統提出抗議,要求否決這一議案。鄭出使美、西、秘3國共4年,至1886年因病請辭回國。
△奕(1833—1898年),愛新覺羅氏,道光帝第六子,鹹豐帝異母弟弟。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奉命以親王身份留守北京,負責與英、法議和,並分別與英、法、俄簽訂了《北京條約》。同年12月,請求建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具體辦理涉外事務,成為近代中國第一個外交機構。並以親王身份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文祥(1818—1876年),姓瓜爾佳氏,字博川,號文山,盛京正紅旗人。鹹豐十一年(1861年)同奕奏請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並任總理衙門大臣,後升為協辦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等職。力主推行洋務“新政”,成為清政府洋務派首領之一。
△寶鋆(1807—1891年),索綽絡氏,字佩蘅,滿洲鑲白旗人。道光進士。鹹豐時曾任內閣學士、禮部右侍郎、總管內務府大臣。同治時任軍機大臣上行走,並充總理各國事務大臣、體仁閣大學士。光緒時晉為武英殿大學士。卒諡文靖。
△董恂(1807—1892年),江都縣邵伯鎮人。1840年(道光二十年)成進士後踏上仕宦之途,先後曆事道光、鹹豐、同治、光緒4朝,曾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作為全權大臣,奉派與比利時、英國、俄國、美國等國簽訂通商條約。為維護國家利益,據理力爭,不辱使命。
△毛昶熙(1817—1882年),清末河南參陟人,字旭初。同治八年(1869年)兼署工部尚書,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上行走。光緒八年(1882年)任兵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