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於“八王之亂”的文人們
文史隨筆
作者:鄭國耀
從公元291年到公元306年,中國戰亂不斷,史家稱之為“八王之亂”。“八王之亂”不僅加速了西晉帝國的覆滅,還將本來就不堪回首的曆史,拖入了更為黑暗的五胡十六國時期。
所謂八王,是指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長沙王司馬乂、東海王司馬越。在你方唱罷我登台的角逐中,司馬亮被司馬瑋所殺;司馬瑋被晉惠帝司馬衷的皇後賈南風所殺;司馬倫兵敗後被奉詔賜死;司馬冏被司馬乂所殺;司馬乂被司馬顒部將張方所殺;司馬顒被南陽王司馬模部將梁臣所殺;司馬穎被範陽長史劉輿所殺;隻有東海王司馬越死於疾病,但屍體卻不幸被後趙開國皇帝石勒所燒。
在“八王之亂”中,司馬氏家族的成員們紛紛命喪黃泉。令人歎息不已的是,跟他們同時死去的,還有潘嶽、張華、陸機、陸雲等一大批飽讀詩書且是文采斐然的頂級文人。
潘嶽,字安仁,河南中牟人。中國帥哥的典範和代表人物、“貌若潘安”中的潘安,正是此人。在當時,潘嶽不但是著名的大才子,而且還是粉絲最多的大帥哥。潘嶽的人氣很旺,氣節卻很成問題。賈南風幹政期間,她的外甥賈謐自然也水漲船高,成為朝中顯貴。賈謐的跟班裏麵,有二十四個人表現突出,被稱為“賈謐二十四友”。而“賈謐二十四友”裏麵,為首的就是潘帥哥。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以賈謐為友,自然成了潘嶽抹不去的一個汙點。
話說晉惠帝司馬衷雖然白癡,卻和宮女生了一個聰慧的兒子,名叫司馬遹。司馬炎十分喜歡這個孫子,說他長得像自己的爺爺司馬懿。正因為惠帝有點二,他的皇後賈南風才便於操控政權。隨著太子司馬遹的漸漸長大,賈南風便開始坐臥不安。於是賈南風設計,讓司馬遹喝下大量美酒。待司馬遹醉得不省人事,賈南風命令時任黃門侍郎的潘嶽起草了一份文件。隨後,賈南風要求喝得稀裏糊塗的太子司馬遹抄寫一份。司馬遹很聽話,果然乖乖地抄寫了一遍。酒醉的太子哪裏知道,他抄寫的,是一份大逆不道的文件。文件中說——陛下和皇後應該早點去死,否則,我將送你們去見閻王!經過此事,太子司馬遹被廢為庶人。後來,司馬遹又被賈南風派人殺害。
以太子被害為契機,趙王司馬倫聯合梁王司馬彤、齊王司馬冏,開始向賈南風發難。發難告捷之後,獨攬軍政大權的司馬倫封司馬衷之弟淮南王司馬允為皇太弟。但司馬允並不滿足,便偷偷聯絡了“首帥”潘嶽和“首富”石崇等人,決定發動政變,過一過掌握帝國權柄的癮。司馬允手下兵少將寡,很快就被鎮壓下去。理所當然地,大詩人、大帥哥潘嶽,也被推上了斷頭台。
張華,字茂先,範陽方城人,為西漢留侯張良十六世孫。現在如果誇獎某人博學多才,很有可能是一句客套話。而張華則不然。張華從小就“學業優博,圖緯方伎之書,莫不詳覽”。隨著日積月累的閱讀,張華成為“史上最牛讀書人”——史書上說他“博物洽聞,世無與比”。書讀得多,卻沒有讀成書呆子。在晉武帝司馬炎手下任職時,張華經常會提出一些獨到的建議。例如蜀國滅亡之後,征南大將軍羊祜要求伐吳,而群臣則堅決反對。就在司馬炎舉棋不定、猶豫不決之際,張華據理力爭,仿佛為他注射了一針強心劑,使其堅定了伐吳的決心。如人所知:公元280年,西晉滅掉吳國,實現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