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扁斫輪”是一個出自《莊子·天道》的故事。說的是製造車輪的高手輪扁看到齊桓公在讀書,就對他說:我製作車輪子,速度慢了或快了,質量都不合規格;隻有不快不慢,才能“得之於手而應於心”,製作出高質量的車輪。但是,我不能明白地把斫輪的規律告訴我的兒子,我兒子也不能從我這裏得到製作輪子的精髓,所以我已七十歲了,還要親自做車輪。古代聖人和他們所不能言傳的東西都一起死去了,您讀的聖人書隻是古人留下的糟粕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生活中的事物和技能,雖然我們認識或掌握了,但是其內在的規律和蘊含的精髓卻不一定都能悟得透、說得清。輪扁車輪造得好,憑的是手感,讓其總結規律,隻能言其“表”,而不能透其“裏”;或者對其“裏”隻可意會而不能言傳。由此看來,人們對自己從事的專業,“說不清楚”,往往不影響學好本領,成就事業。

受此啟發,我想說說如何上好語文課的問題。時下的語文課堂教學研究,老師們多注重於“形”的出新,年複一年,起色不大。這是因為我們丟掉了根本——忽略了“神”的領悟。那麼,課堂教學的“神”是什麼呢?是課感。關於課感,老師們提出了不少的真知灼見,我的理解最根本的是“手”與“心”相應,再具體說,就要彰顯出情感、規律和個性。所謂彰顯情感,既是師生進入文本情境,移情體驗;又是師生情感的交融共振,更是師生對語言文字的親和、陶醉,對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所謂彰顯規律,就是遵循母語學習和兒童認知的規律,引導學生自始至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在悟中學懂,在練中學會,在用中學好。所謂彰顯個性,一是要因人而異,保護學生的個性,激活學生的靈性,開發學生的潛能。既不能削足適履,僅滿足於學生的“溫飽”;又不能揠苗助長,把孩子教成“小大人”。二是要揚長避短,教出自己的特色。既不要邯鄲學步,照葫蘆畫瓢;更不要東施效顰,弄巧成拙。綜上所述,課感是“學”不來的,是師生情不自禁營造的,是教者因人、因課而不由自主創生的。

當然,對事物規律的“意會”,是可以借助聖人或教者言傳的。但是,他人的言傳隻是為了幫助和促進學習者“意會”。學習者應該在學習的過程中思考、領悟、創造和發展。因此,課堂教學改革是要注意學習先進經驗的。但是,我們在學習先進經驗的基礎上,一定要觀其“表”,悟其“裏”,完成轉化的過程。隻有實現了轉化,才能把別人的經驗“化為己有”,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得之於手而應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