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駝掌
絲路駝掌(又名雪山駝掌)在古代的絲綢之路上,駱駝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它能在戈壁沙漠中長途跋涉,主要憑借那四隻堅實的駝掌。由於駝掌全部是筋,其營養價值很高。但駱駝壽命長,一般很少宰殺,所以駝掌很難尋覓,它與熊掌一樣名貴。絲路駝掌的製作方法:取駝掌一隻泡軟洗淨,加雞一隻,配佐料,下鍋燜煮7—8小時,待筋爛肉離骨時撈出,將筋肉切片分別裝在碗內,加入調料,上籠蒸2—3小時,取雞蛋8個,蛋黃、蛋清分離,蛋黃攪勻蒸糕,與午餐肉共同剁成肉末,在橢圓形的盤內鋪成彎曲的路狀,再將發菜搓成細條,壓在路兩邊。將蛋清攪勻打成泡糊糊,放置路兩側作成雪山狀,上籠略蒸成形取出。這時將蒸好的駝掌取出,肉片放置在“路”的拐彎處,筋片撒在“路麵”上,宛如駱駝行走過的蹄印。然後用鮮湯、佐料澆在肉筋上即成絲路駝掌,因有雪山相伴,故又名雪山駝掌。此菜雪山潔白,絲路彎彎;駝掌筋爛,肉酥可口,色澤淡黃,晶瑩透亮,味道鮮美。
青粉、黃粉、沙米粉
涼粉是夏季當令小吃。武威涼粉有青粉、黃粉、沙米粉三種。青粉是用扁豆粉,或綠豆、山藥粉製成的。黃粉是用豌豆粉做的,比青粉軟綿。吃沙米粉得看各人的口福了,尋常難得一嚐沙米是一種叫“沙蓬”的植物的籽實,出產於大漠之中。金秋十月,沙米成熟,是采集的最好時節。住在沙漠邊上的莊戶人,便帶著布單子、柳木棍去“打沙米”。將布單子鋪在沙灘上,把沙蓬棵子摁在布單上,用棍子敲打,沙米便落在布單上。采回曬幹、碾去皮。做涼粉時,先用清水泡米一兩個時辰,使軟,攏一把白淨光潔的麥杆,鋪在案上,將泡軟的沙米倒在麥杆上,揉搓成細漿,用細籮濾過,粉漿入鍋燒開,煮一袋煙功夫就可倒入盆中晾涼,切細條,拌調料,風味首屈一指。
唐汪手抓羊肉
唐汪手抓羊肉得名於寧夏回族自治州境內的唐汪川。唐汪川有一種傳統飲食“平夥手抓羊肉”,是中亞、西亞的“撒爾塔”色目人東逐時傳人我國並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特民族飲食。“唐汪手抓”傳人汪玉元1978年來蘭州經營,並在七裏河區小西湖一帶形成了以手抓羊肉為主要特色的飲食市場。唐汪手抓羊肉選用肉質佳、無膻味而肥瘦有致的羯羊,當天宰,當天煮,調料上乘,搭配適宜,火候得當,成品味醇可口,肥而不膩。
雙塔魚
敦煌食風受草原遊牧民族的影響較大,“烤全羊”是市內所有飯店、賓館必有的一道菜。但“安西三絕”——飲鎖陽酒、品瓜州瓜、食雙塔魚,是安西也是敦煌飲食文化之源流。鎖陽酒以藥固精壯陽,瓜州(即敦煌)出蜜瓜已有3000多年曆史。周穆王宴請西王母及諸侯即有瓜州蜜瓜;雙塔淡水魚肉脂細嫩爽口,為今日敦煌“大漢雄風”、“盛唐氣象”、“敦煌新景”、“市井百吃”四大美食係列之中的保留菜單。
第二十六節西北風味岐山臊子麵
岐山臊子麵具有3000年的曆史,最早始於周代。製作時以大肉“臊子”即肉丁,加豆腐、黃花、木耳,烹湯澆麵而成。岐山臊子麵以“薄、盤、光、酸、辣、香、煎、稀、汪”的特點而聞名遐邇。
扯麵
扯麵是關中地區的傳統麵食小吃,陝西八大怪之一,寬如褲帶,用燒熱的油潑後攪拌食之。其特點是色澤協調、光滑柔韌、淡雅清香。
油潑麵
手工擀製又粗又寬的麵條,在開水中煮熟,先配上蔥花、肉絲、花椒粉、鹽等配料,再撒上一層厚厚的辣椒麵,滾沸的油鍋裏舀出幾乎一勺花生油,猛地澆潑在辣椒麵及麵條上。麵條經油潑燙,表皮焦黃,食時焦辣香脆柔韌兼而有之。
牛羊肉泡饃
是西安最有特色最有影響的食品。古稱“羊羹”,宋代蘇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羊肉泡饃的烹飪技術要求很嚴,煮肉的工藝也特別講究。其製作方法是:先將優質的牛羊肉洗切幹淨,煮時加蔥、薑、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爛,湯汁備用。饃,是一種白麵烤餅,吃時將其掰碎成黃豆般大小放入碗內,然後廚師在碗裏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湯,並配以蔥末、白菜絲、料酒、粉絲、鹽、味精等調料,單勺製作而成。還有一種吃法叫“水圍城”,即寬湯大煮,把煮熟的饃、肉放在碗中心,四周圍放湯汁。這樣清湯味鮮,肉爛且香,饃韌入味。如果再佐以辣醬、糖蒜,別有一番風味。是一種難得的高級滋補佳品。
第二十七節寧夏風味燴小吃
燴小吃是一道傳統著名小吃,寧夏各地均有製作。因為夾板(夾沙)和丸子是小吃的兩種主料,故又稱燴夾板丸子。製法:羊肉洗淨剁成肉泥,拌入雞蛋、澱粉、蔥未、薑末等料,製成肉餡將製好的一半肉餡平抹在雞蛋皮上,上麵再蓋一張雞蛋皮,壓實後用刀切成菱形塊,下入油鍋內炸至金黃色撈出(俗稱夾板或夾沙)。另一半肉餡則用手擠成丸子,也下油鍋炸熟。燴製時,炒勺內依次放入羊肉湯和夾板、丸子、菠菜等料,燒開後用澱粉勾薄芡即成。特點:質地軟嫩,滋味鮮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