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中國飲食文化發展曆史(1)(1 / 3)

第一節中國飲食文化的起源

中國舊石器時代,人們還不懂人工取火因此沒有熟食。飲食狀況是茹毛飲血,這時的中華民族還沒有食文化。

飲食文化起源於燧人氏時期。這時的先民們已開始懂得鑽木取火。有了火以後,人們才開始食用熟食。伴隨著熟食的食用,飲食文化也應運而生。

中國的先民最早的烹調是“石烹”。主要方法有:炮,即鑽火燔果肉使之熟;煲,用泥裹食物後燒;燙,用石臼盛水;食,用燒紅的石子燙熟食物;焙炒,把石片燒熱,再把植物種子放在上麵炒。

到了伏羲氏,“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在飲食上開始烹製動物供食用。

神農氏是中國農業的開創者,嚐白草,開創古醫藥學,發明耒耜,教民稼穡。發明了陶具,使人們第一次擁有了炊具和容器。陶具的發明,為製作發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這時的灶具都有高腳,因為當時還沒有灶。

到了黃帝時期,中華民族的飲食狀況又有了改善。相傳皇帝始作灶,後為灶神。灶可以集中火力節省燃料,使食物速熟。有了灶以後高腳炊具逐步退出曆史舞台。當時廣泛使用的灶具為“釜”。

有了灶具之後,開始因烹調方法而區別食品。“蒸穀為飲,烹穀為粥”。有了飲與食的區別。還有一種叫“甑”的灶具,專門用來蒸食物。蒸鹽業是黃帝臣子宿沙氏發明的,從此我們的先民不僅懂得了烹還懂得調,食物的做法開始豐富起來。

第二節中國飲食文化的形成

周秦時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形成時期,以穀物蔬菜為主食。春秋戰國時期,自產的穀物菜蔬基本都有了,但結構與現在不同。當時早田作物主要是稷,是小米,又稱穀子,長時期占主導地位,為五穀之長。好的稷叫梁,梁之精品又叫黃梁。黍,是大黃粘米,僅次於稷,又稱粟。麥,大麥。菽,是豆類,當時主要是黃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窮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還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後中原才開始引種稻子,屬細糧,較珍貴。菰米,是一種水生植物茭白的種子,黑色,叫雕胡飯,特別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裏揉來脫粒。

當時的烹飪仍然是重在菜肴的烹製,主食較為簡單些,是以蒸煮為主,即稀飯用煮,幹飯用蒸。稀飯根據濃度和材料不同,分為糜、粥、羹等。將米加水煮爛了就是糜,煮米使糜爛也。煮得比糜爛而且濃稠就是粥。羹是用糧食和肉或者蔬菜加調料煮製的稀飯,《說文》“弼部”:“五昧羹也。”類似今天摻有菜肴的稀飯。《急就篇》還提到一種“甘豆羹”,顏師古注:“甘豆羹,以洮米泔和小豆而煮之也。一曰以小豆為羹,不以醯酢,其味純甘,故雲甘豆羹也。”用帶有堿性的淘米水容易將小豆煮爛成粥,但不加調料,是北方農民的一種主食。漢代還有一種豆粥,如《後漢書·馮異傳》:新莽末年劉秀在一次戰事中,“時天寒冽,眾皆饑疲,異上豆粥。明旦,光武謂諸將曰:‘昨得公孫豆粥,饑寒俱解。’”此豆粥應該是用豆類和穀米熬煮的粥,如《後漢書·獻帝紀》記載興平元年(194)蝗旱肆虐,“是時穀一斛五十萬,豆、麥一斛二十萬,人相啖食,白骨委積。帝使侍禦史侯汶出太倉米、豆為饑人作糜粥。”此糜粥可能就是將米與豆放在一起熬煮的稀飯。

幹飯則是將粟米、麥粒或稻米放在甑裏利用鍋中的水蒸氣將飯蒸熟。用甑蒸出來的飯粒是分散的,叫做饋。《釋名·釋飲食》:“饋,分也,眾粒各自分也。”特別是用麥粒蒸熟的麥飯,更是如此,而麥粒又是不易蒸爛的,難以下咽,因此是種粗食。用麥飯招待客人被認為失禮,可見其不受上層人士的歡迎。與麥飯類似的還有用大豆蒸煮的豆飯,《戰國策·韓策一》:“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一歲不收,民不厭糟糠。”也是窮苦百姓們的主食。有錢人家吃的是味美可口的粱飯。“粱飯”就是用上等粟米蒸的幹飯,與肉羹相配,自然是比與“蔥葉”“藿羹”相配的“麥飯”、“豆飯”要好得多,非一般窮人所能吃得上的。

煮熟的飯還可以製成幹糧,當時也稱作“幹飯”,《釋名·釋飲食》:“幹飯,飯而曝幹之。”就是將飯在陽光下曬幹,以便於保存、攜帶。東漢的農書《四民月令》還提到一種用麥子做成的幹糧叫做糕麥既入,多作麥子還可以做成各種餅食,食用起來更為方便。由於戰國以來石磨的發明和推廣,到漢代已經普及,故可將小麥磨成麵粉,將稻米磨成米粉,從此,我國糧食的食用就由粒食方式進入到麵食階段。將麵粉用水調和揉製蒸熟的食品叫做“餅”,將米粉用水調和揉製蒸熟的食品叫做“餌”。是用糯米做的餌,表麵上還要沾上一層豆粉,就是糍,也就是現在南方還在使用的麻糍一類食品。由於北方是旱作地區,也是小麥的主產區,故盛行餅食。《釋名·釋飲食》中就記載了7種餅食:胡餅、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