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茶寮

作者:

對於公製和英製度量衡之間換算的無知將導致怎樣悲慘的結局?《緊急迫降174》給了你其中一個答案

空難。不過,與諸如《空軍一號》這樣完全由劇作家杜撰出來以迎合市場的空難電影不同,《緊急迫降174》完全取材於一次真實的航空事件。

原型:吉米尼滑翔機

1983年7月23日,加拿大航空公司使用剛剛接收的首架波音767執飛從渥太華起程前往埃德蒙頓的加航143航班。不僅如此,這架波音767-233還是加航機隊中首架使用公製單位(升和千克)進行油量計算的客機——20世紀80年代,使用公製單位成為製造業的新潮流。在此之前,加航的飛機一直以英製單位(加侖和磅)計算油量。不過,這架嶄新飛機的油量顯示器竟然壞掉,這一並不影響飛行的故障最終導致未能及時發現致命錯誤。

根據飛行員計算,完成航線飛行需要22300千克燃油,而油箱中的剩餘燃油為7682升,地勤人員隻需補足其餘部分即可。悲劇的是,這支渥太華機場最優秀的加油隊伍對公製單位毫無概念。航空煤油由升換算成千克的係數是0.8,7682升燃油的重量是6169千克;而地勤人員乘以的係數卻是1.77——升換算為磅的係數。如此計算,油箱中就憑空多出了7428千克燃油,也就是說地勤人員少加了7428千克,但是油量顯示器的故障讓地勤人員和飛行員對此都毫不知情。

飛行中的飛機嚴重缺油其結果顯然是致命的——兩台發動機相繼停車,這架波音767變成一架重100噸造價15億美元的巨大滑翔機。在此之前,從沒有人駕駛過一架完全失去動力的民航客機在空中滑翔。機長皮爾森宣告進入緊急狀態,並改飛最近的溫尼伯機場緊急著陸。糟糕的是,副駕駛經計算後,發現以當時的下降率無法降落溫尼伯。此時,副駕駛想起在溫尼伯附近的吉米尼有一個廢棄的空軍基地,於是皮爾森決定將吉米尼作為降落點。但飛行員不知道的是,此時吉米尼的空軍基地已轉為民用,機場區當天遍布車輛和宿營者。另外,由於飛機速度下降,空氣渦輪機功率降低使得飛機前起落架不能完全放下,當主起落架接地時,機組猛踩刹車,劇烈的摩擦讓兩條輪胎瞬間爆胎。由於前起落架未能完全展開,導致機頭接地劇烈摩擦。所幸,飛機還是在跑道上成功停了下來。

肇事的波音767在經過大修後重新在加航服務,並有了新綽號“吉米尼滑翔機”(Gimli Glider),後來一直服役至25年後的2008年1月24日才宣告退役。飛機的最後一次任務是飛往美國加州的莫哈維機場,而這次任務特意安排了首航的皮爾森機組負責,起飛前加航還特別安排了一個道別儀式。

關於電影

從電影創作的角度來講,將真實事件完全照搬到大熒幕的做法少之又少,除非事件本身非常有名——比如根據珍珠港事件拍攝的《虎!虎!虎!》;或者事件本身就具有相當的戲劇性,無需過多的戲劇化處理就能夠扣人心弦。《緊急迫降174》就屬於後一種情況——除了將原來的加航143航班改成了174航班外,編劇瑪麗蓮霍夫爾幾乎將整個事件的整個經過原封不動地照搬過來,就連3個主角的名字——機長鮑勃·皮爾森,副駕駛莫裏斯·昆坦以及機械師兼乘客裏克·迪翁也都是確有其人的。電影中,很多民航技術細節的細致描寫成為讓人津津樂道的一點。比如,當飛機兩台發動機相繼停車後,波音767玻璃化座艙的弊端立即顯現出來——由於飛機斷電,所有液晶顯示器瞬間滅掉,飛行員無法獲取任何飛機信息;飛機操縱杆失去助力,飛行員也很難控製飛行姿態。

畢竟,電影不是真實的事故,為了方便拍攝或者故事的順利進行,導演有權利在某些橋段以情節為重而忽略一些真實感。但在飛行愛好者看來,這種忽略便成了電影的技術瑕疵。

當涉及到機艙內部的劇情時,你會發現電影中這架波音767的艙內要明顯高大寬敞一些,事實上,為了拍攝方便,所有機內鏡頭並沒有在波音767內進行,而是在一架更為寬大的波音747中完成的拍攝。

另外,電影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所表現的內容都是飛機在滑翔時進行的,當時這架飛機正以超過60米/秒的速度急速下降。而此時機艙內的乘務員和乘客竟然還能閑庭信步般走來走去,實在有些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