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以解表藥為主組成,具有發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療表證的方劑,稱為解表劑。
【分類】分為辛溫解表(風寒表證)、辛涼解表(風熱表證)、扶正解表(正虛外感證)三類。
【配伍】常配宣降肺氣藥,以及活血通脈、燥濕化痰、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益氣溫陽、滋補陰血等藥。
【使用注意】
①辨清寒、熱病性及體質強弱。
②不宜久煎。
③宜飯後溫服。或溫覆,或啜熱稀粥。
④以全身微汗出為佳。
⑤藥後應避風寒,禁食生冷、油膩。
⑥兼裏證者,治宜先表後裏,或表裏雙解。
⑦若表邪入裏、麻疹已透、瘡瘍已潰或吐瀉失水者,禁用。
辛溫解表
麻黃湯(《傷寒論》)
麻黃湯中配桂枝,杏仁甘草四藥齊,風寒外束表無汗,肺鬱氣喘一並醫。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惡寒重,發熱輕,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脈浮緊。功用:發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解:君: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臣:桂枝———助麻黃解表,又溫經止痛。佐:杏仁———助麻黃止咳平喘。使:炙甘草———調和諸藥。
本方為辛溫發汗之峻劑,非表實無汗者禁用。
麻黃、桂枝配伍:麻黃解衛,桂枝透營達衛,兩者配伍,開腠之力強。
麻黃、杏仁配伍:麻黃宣肺為君,杏仁降肺為佐,兩者配伍,宣中有降,平喘之力增。
桂枝芍藥草棗薑,啜粥溫覆微汗良,解肌發表調營衛,惡風汗出可煎嚐。
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惡風,發熱,汗出,或幹嘔,脈浮緩或浮弱。
功用:解肌發表,調和營衛。方解:君:桂枝———解肌發表,扶助衛陽。
臣:芍藥———斂營養陰。佐:生薑———助桂枝解表,又和胃止嘔。
大棗———助芍藥養陰,又補脾益氣。佐使:炙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陽以實衛,合芍藥酸甘化陰以和營;調和諸藥。
本方發汗之力稍遜,重在調和營衛,適用於風寒表虛證。
用法:①微火煮:解表宜用武火急煎,微火意在使藥性和緩,以利於調和營衛。②熱稀粥:一以熱開腠理,助發汗;二以稀粥溫養胃氣,培益汗源,助衛驅邪。③溫覆以助汗出。
用量之比:桂枝頤芍藥越員頤員。桂枝扶衛陽,芍藥斂營陰,等量合用可調和營衛。
辛甘化陽:桂枝味辛,甘草味甘,兩者配伍可助衛陽。
酸甘化陰:芍藥味酸,甘草味甘,兩者配伍可助營陰。
九味羌活湯(《此事難知》)九味羌活用防風,蒼草辛芷與川芎,黃芩生地兼清熱,三陽解表益薑蔥。主治:外感風寒濕邪,兼裏熱證。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肢體酸楚疼痛,口苦微渴。功用:發汗祛濕,兼清裏熱。方解:君:羌活———祛風散寒,除濕止痛。臣:防風、蒼術———助羌活祛風散寒除濕。佐:細辛、川芎、白芷———助君、臣藥祛風散寒,川芎又活血行氣。
黃芩、生地———清熱,製燥。使:甘草———調和諸藥。
三陽解表:意指“邪在太陽,治以羌活;邪在陽明,治以白芷;邪在少陽,治以黃芩”。
製燥:方中羌活、防風、蒼術、細辛、川芎、白芷辛溫易助熱傷津,佐性寒之生地、黃芩可製其辛溫燥烈之偏。
《此事難知》大羌活湯:本方去白芷,加黃連、知母、防己、白術,清熱祛濕力強。
香蘇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香蘇散用草陳皮,四時感冒輕淺宜,寒熱頭痛胸脘悶,治在散寒兼理氣。主治:外感風寒,兼氣滯證。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苔白,脈浮。功用:疏散風寒,理氣和中。方解:君:紫蘇葉———疏散風寒,理氣和中。臣:香附———助紫蘇葉行氣解鬱。
佐:陳皮———助君、臣藥理氣,又化濕行津。
佐使: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
《醫學心悟》加味香蘇散:本方加荊芥、防風、川芎、秦艽、蔓荊子。解表、止痛力強。
《通俗傷寒論》香蘇蔥豉湯:本方加鮮蔥白、淡豆豉。解表力略強,主治婦人妊娠感冒風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