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多方采訪了解到,麵對價格持續下跌數月的生豬行情,少數養殖戶選擇“割肉”退市,個別資金周轉不利的養殖戶逃債“跑路”,但多數養殖企業仍是“撐撐看”做法。這一“撐”延續了這波豬價的低迷。陳羅平分析說,幾方麵能助長養殖戶“撐”下去的想法和行動,一是通過民間或銀行借貸支撐;二是三角債的支撐,飼料和仔豬經銷商通過賒賬等支撐養殖戶。
江西省東鄉縣養豬協會會長彭明高等多位人士談到,豬價下跌,飼料行情不跌反漲,受“夾板氣”的養殖戶生存艱難,已有一些散戶“割肉”了,一些大戶正在減小養殖規模,餘江縣已知有兩家企業要申請破產。
多因素致跌跌不休
江西省畜牧獸醫局介紹,與以往價格波動相比,此輪生豬行情“寒流”持續時間長,目前仍在築底階段,預計還有一段時間的低位築底期,將走出一個大大的“U”字行情。據業內共同分析,此輪豬價持續低迷原因主要是供大於求,造成供求失衡的主要原因有多方麵:一是養殖量多了。2011年,隨著生豬價格上漲,大量企業和散戶盲目補欄,造成存欄母豬數量快速增長。大量行業外的社會資本武鋼、聯想、中糧等進入生豬規模化養殖業。陳羅平說,每增加1頭母豬,意味著市場將增加至少16頭商品豬。去年我國生豬出欄量7.16億頭,比2012年增加近2000萬頭,創下自2008年以來的最高出欄量。
二是去年至今疫病少,生豬存活率高。黃峰岩說:“以前豬周期發生時,往往疫情又來了,量一少,價就容易上去。”
三是隨著養殖品種和技術的提高,生豬出欄時體重加大了。以前出欄生豬平均每頭的重量是105公斤,現在達到了115公斤,這意味著不能簡單地用過去“消費多少頭生豬”來計算全年消費總量。
四是社會消費量下降。江西省價格鑒定監測管理局分析,餐飲消費場所消費大幅削減,對生豬的需求量減少。加之目前處於豬肉消費淡季,終端需求不旺,此外人們的傳統消費習慣也有所改變,牛、羊肉消費比重增加。黃峰岩說:“業內估計豬肉年消費量下降了20%。”
五是海關進口數量不大,可能存在走私。多位業內人士反映,從海關的進口數字來看,我國豬肉進口量並不大,但行內猜測可能有走私現象,應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