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萬科集團全程參與的北京市某中學搬遷項目為例,講述了功能外遷的難處。北京市用了三年時間,要把某重點中學從西城區移到房山區,挪動距離約20公裏,“但到今天還有17個問題沒解決,學校隻能帶著各種不完備開學”。
“學校希望在房山辦成總校,由校長當法人,老百姓也這麼呼籲,但辦到今天還是變成了一個分校,因為涉及編製的問題,誰出錢的問題,哪個領導都講得非常有道理。”毛大慶說。
其三,涉遷人員動力不足。
受訪醫衛行業人士稱,在北京周邊新建醫院並不難,難的是怎麼把好的醫生遷移過去。中國醫師協會養生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鄭誌堅坦言,“從我們一線醫生來說,你給我一個搞專業的良好環境,我肯定願意去。但是我去又麵臨一個問題,孩子上學怎麼辦?這個問題解決不了,我肯定不去。”
有高校教師表示,現在京冀公共服務水平相差甚遠,軌道交通也談不上一體化,“來回折騰上課不現實,舉家遷往河北,那我北京市戶口怎麼辦,孩子上學怎麼辦,老婆工作怎麼辦,父母就醫怎麼辦?”
此外有國外先例也表明,依靠行政力量搬遷成效並不明顯。據國土資源部副部長胡存智介紹,目前世界上已經有不少國家做過首都搬遷規劃,比如韓國政府專設有首都搬遷工作部,指揮政府所屬機構搬遷到指定區域,但實踐成效不足,原因是配套環境跟不上,靠行政手段指揮不動搬遷。
疏解三原則
對於向津冀地區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部分醫療、教育和行政部門有關人士期待,疏解工作要立足現實情況,遵循市場規律。他們提出三條原則建議:其一,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有關人士認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央政府宜先明確京津冀三地經濟社會多領域錯位發展的具體定位,製定地區人口、產業、功能發展規劃,繼而明確醫療、教育資源疏解方向。
除了明確定位、製定規劃,在實施過程中,政府應該起到引導作用,讓市場機製發揮主導作用。具體操作是,政府依靠行政力量,消除體製壁壘,完善交通狀況,改善公共服務,從而影響市場主體行為,使得人口、產業等經過市場選擇,也符合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要求。
其二,存量優化、增量疏解。據職能部門介紹,目前北京市“看病難”、“就學難”等社會問題依然突出,相比仍在增長的人口數量,首都醫療、教育資源凸顯不足,大量醫療機構、大中小學仍在謀求擴建、新建,帶來了醫療和教育機構的可觀增量。
方來英、呂斌等認為,目前針對存量遷移麵臨困難重重,成本大、效率低,且觸動多個方麵利益,建議從增量入手,提出兼具約束力和可操作性的行政指令。呂斌稱,可以提出原則上首都教育和醫療機構數量隻減不增。在存量方麵,建議利用市場機製進行調節,通過改善周邊地區環境,引導疏解工作。
其三,政策協同,互聯互通。受訪者表示,戶籍、就業、就醫、教育、社會保障等製度設計,是社會認定京津冀一體化程度的重要參考指標,也是左右首都功能疏解效率的關鍵因素。
因此,在功能疏解、產業轉移過程中,中央有關部委以及京津冀三地宜加強協同,立足疏解“以人為本”,促進相關製度設計互聯互通,以“同城化”實現人口和產業分散在更大區域。(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方問禹 張濤 張舵 趙仁偉 詹奕嘉 徐嶽 王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