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武星寬作品賞析(2 / 2)

眾多的設計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大多數的建築作品與現代很多風格是有所不同的。作品中更多的呈現的是建築與自然的緊密融合,不同於當代許多的設計作品一般,參雜了過度的商業化氣息,比如每個建築旁必然有一條商業街作為襯托,如果是有關旅遊化的景觀設計,設計也不會擁有很多的人文氣息。然而看過老師設計的作品後,我們會發現每幅作品都深深的賦予著強烈的文化氣息,充分的展現給我們人文關懷。現在的建築設計越來越多的采用“高”“大”等元素,一味的追求建築的雄偉,主要是為了凸顯出其宏偉壯麗的一麵,以達到震撼人們心靈的效果。但是這也剛好違背了建築賦予它的最初定位,人們最開始使用建築是為了提供我們自己一個穩定的安居環境,是為了我們更好的在自然的這個大環境中生存下去,然而在經濟與利益的驅使之下建造這些龐然大物,消耗大量人力和物力以及財力,其結果直接導致建築物本身與周圍環境割裂開來,使其與環境脫離,不但無法讓人感覺到舒適感,反倒卻讓建築本身淪落為一座孤立群體,考工記裏麵曾經說到“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老師的作品則剛好遵循了考工記裏麵對造物的原則,建築與自然環境渾然一體,使得作品具有了某種靈氣。

3美術作品特色

瀏覽過武老師的美術作品後,給我的最大感觸是作品的構圖形式都是異常的飽滿,每張畫都透露著某種張力,由於老師出身在蒙古,大草原在那邊可以說是在常見不過的了,可能是因為受到此影響,作品給人的感覺那種草原的遼闊感自然的孕育其中,再加上武老師受到楚漢文化的影響,從而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水墨重彩雄渾派”畫風。可以說在題材方麵,童年生活記憶,讓武老師選擇了展現蒙古草原之美,而不是跟在漢族畫家身後畫內陸山川,風格方麵,他揚棄了唐卡藝術的規範與精工,而對其背後的聖潔感和富麗的色彩追求有所保留,紅、黃、金、藍、綠等色彩的運用,就與唐卡的用色有關,這樣的藝術選擇,使武老師同時與唐卡藝術和漢族水墨藝術拉開了距離。武老師的繪畫作品中可以看出往往是寥寥幾筆就氣勢恢宏的表達了當時的繪畫情感,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化,抓住了物質瞬間特性的特點與特征,並將其表現在墨筆之中。近代以來,中國畫的創新逐漸成為一個潮流,來自不同地區,不同風格的畫家,在中國畫的周邊交叉學科中獲得了大量的靈感,以及啟發,是作品在創造之中,具有寫意性,與趣味性,從而形成了民間藝術趣味與水墨筆墨語言的結合是其突出的特點;比如有些畫家遠赴西洋,將西方繪畫的紮實造型與中國繪畫的神韻結合導致了中國畫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