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鬱祛痰,治寒痰咳嗽,每與杏仁、桔梗、甘草等同用。
消散癰腫,用治癰疽腫毒或乳房腫痛,單用為末酒送服或外用調敷,也可以本品為末浸酒,取汁內服,取渣外敷患處。
三七
[釋名]
又叫參三七、四七、三七粉。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三七的根。
[采集加工]
選栽培二年以上的植株,於秋季結籽前采挖的為"春三七",根飽滿,好。於冬季種子成熟後采挖的為"冬三七"。洗淨泥土,剪下支根、須根及莖基,大小分開,先曝曬至半幹,邊曬邊搓,使它的表麵光滑。體形圓整堅實,曬幹生用。切片或研末入藥。
[性味]
味甘、苦,性溫,無毒。
[功效主治]
化瘀止血、清腫定痛,人體各種崤血症,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胸痹絞痛。本品甘緩溫通,苦降下泄。功擅散瘀和血,瘀散則血自歸經,血和則腫消痛止,所以有散瘀止血、消腫定痛之效。用治吐血、衄血、便血、血痢、血崩等一切血症,功效甚捷。外用止金瘡出血,且止血而無留瘀之弊,所以為止血要藥。也可用治跌打損傷、瘀痛腫痛、血滯諸痛,又為療傷止痛之佳品。
[附方]
散瘀止血:用於吐血、衄血、血痢、血崩及產後出血過多,古今I臨床常單用本品粉劑,用治多種出血症。也可配伍其他止血藥,如配花蕊石、血餘炭,即化血丹,治吐血、衄血、二便下血,均有療效;若見血熱吐血,本品配生地、丹參、丹皮、梔子等清熱涼血止血藥同用;治勞嗽咯血,可配生地、阿膠、白及等同用。近年用本品配白茅根,生地、藕節等同用,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有效。
散瘀消腫止痛:為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的良藥,單用即可,也可配地鱉蟲、血竭、乳香、沒藥等,內服外敷均可;療傷止血的"雲南白藥",即以本品為它的主要成分,為傷科常用藥物。近年來單用本品,或與人參、琥珀同用等分為散服,用治冠心病心絞痛有效。
丹參
[釋名]
又稱紫丹參。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參的幹燥根及根莖。
[采集加工]
秋季采挖,整修洗淨,潤透後切片,曬幹。生用或酒炒用。
[性味]
味苦,性寒,無毒。
[功效主治]
治血祛瘀、涼血止痛血熱瘀滯,月經不調,經閉症瘕,產後瘀阻,風濕熱痹;清心安神熱病傷營,心煩失眠;清熱消腫瘡瘍腫毒。
[附方]
活血祛瘀涼血止痛:用於瘀血有熱的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惡露不盡,可單用研末,黃酒送服,即丹參散;也可配當歸、桃仁、益母草等活血調經藥同用。對於血瘀肝鬱或肝脾腫大,與柴胡、丹皮、桃仁、紅花、鱉甲、三棱等同用。治血瘀氣滯胸腹刺痛,可與檀香、砂仁同用,如丹參飲;治瘀血阻滯五心絞痛,可配伍赤芍、紅花、川芎等同用如冠心Ⅱ號,或配伍降香等製成複方丹參注射液。
清熱消腫:用於熱毒瘡,常與金銀花、蒲公英等清熱解毒之品配用。用於風濕熱痹、關節肌肉紅腫熱痛,常與蒼術、黃柏、牛膝、丹皮、金銀藤同用。
清心安神:用於熱病傷營,心煩失眠,與生地、玄參、竹葉卷心等同用,如清營湯,若見心血不足,心悸征忡、失眠多夢,可與柏子仁、酸棗仁、夜交藤配伍。
川芎
[釋名]
種植栽苗,到了深秋莖葉也不枯萎。清明後,上年的根重新發苗,將枝分出後橫埋人土,再節節生根。到了八月,川芎,便可以挖掘出來,高溫蒸後就可以當成藥物賣了。
苗及葉
[性味]
味辛,性溫,無毒。
[功效主治]
有定驚飛,辟邪惡的功能。主治咳嗽,腸寄生蟲病,久服能安神。主中風風眩。作飲料喝,可治腹瀉。做茶飲,能清醒頭腦。
花
[功效主治]
有養顏功能。
根
[性味]
味辛,性溫,無毒。
[功效主治]
主治中風後頭痛,寒痹經攣緩急,金屬外傷及婦女月經不調導致的不孕。另可,除體內寒氣,主溫中補勞、壯筋骨、通調血脈。治受寒後麵部冷、流淚流涕、胸脅腹脹痛、半身不遂等病症。由於有散瘀血和破痛療瘀毒積聚體內的作用,可治吐血、鼻血、便血等血症及體表癰痔瘡結等病症,促進新生肉芽組織生長。止腹瀉,補肝血,寬胸開鬱。與蜜做成丸服,治風邪產生的痰症有特效。治牙根出血,含入口即愈。
[附方]
治婦人氣厥頭痛及產後頭痛:川芎、烏藥等分,製成粉末,每次服二錢,用蔥茶調勻服下。
治氣虛頭痛:川芎研成粉末,用臘茶調勻後服二錢,很快見效。曾經有位婦女產後頭痛,一服即愈。
治偏頭風,即半邊頭痛:將川芎磨細泡酒,每天飲服。
治一切胃痛:大川芎一個製成粉末,用白酒服下,服一個其效可持續一年,服二個可維持二年。
治婦女經血不止:用川芎一兩,酒一盞,煎到一半時,徐緩地服下。
治跌傷致胎死腹中:川芎搗碎研末,每次用酒服二錢,以一至二付藥,將死胎引出。
治產後急性乳腺炎:將川芎、當歸各一斤,和勻後,取其中的半斤挫散,置於瓦器中用水濃煎,每次服用的量不拘多少,隻頻繁服用即可,另外的一斤半仍挫成塊狀,於病人床前燒煙,病人應用口鼻吸入,如果未愈,可重複一次,但同時應將蓖麻子一粒研細後,塗擦在頭頂心。
豆蔻
[釋名]
豆蔻大小如龍眼,形狀稍長,外皮呈黃白色,薄而且棱峭,它的核仁大小如縮砂仁而有辛香氣味。
[采集加工]
廣東人則取生豆蔻放人梅汁,鹽漬讓其泛紅色,在烈日下曬幹後,放在酒裏,名為紅鹽草果。元朝時常把草果作為膳後果品。南方等地還有一種火楊梅,極似豆蔻,它的形態圓則粗,氣味辛而且不溫和,人們也經常食用。
仁
[性味]
味辛、澀,性溫,無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