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麵診,察顏觀色知健康(1)(1 / 3)

老中醫教你麵診療法

神奇的“五色診”

《黃帝內經》中就有五色診,即“五生色”“五病色”“五死色”的理論,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一直沿用至今。

東漢醫家張仲景總結了《黃帝內經》關於麵部診法的理論和方法,在《傷寒雜病論》中提出,出汗過多會引起額頭凹陷的不良反應。

宋代醫家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一書中提出,必須注意望麵色和其他局部診察手段來判斷疾病,他對小兒目診的論述,對後世也有深遠的影響。

清代汪宏所著的《望診遵經》不僅搜集了曆代有關望診的資料,還總結了通過麵目五官及身體其他各部的形態色澤變化,來辨別疾病陰陽的診斷方法。

麵診的原理及依據

人體是個有機整體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不僅同自然界有著密切的聯係,而且人體體表組織、器官與體內髒腑之間也有著密切的聯係。中醫髒腑學說認為,髒腑雖居於內,但其生理和病理變化必然會在相應的體表組織器官上反映出來,其中麵部就是一個重要的部位。

麵部能反映髒腑氣血盛衰因麵部為髒腑氣血的外榮,又為經脈所聚,麵部脈絡豐富,氣血充盛,加之麵部皮膚薄嫩,故色澤變化易於顯露於外。

《望診遵經·五色相應提綱》中記載:“嚐考《內經》望法,以為五色形於外,五髒應於內,猶根本之與枝葉也。色脈形肉,不得相失也,故有病必有色,內外相襲,如影隨形,如鼓應桴。”故髒腑氣血的盛衰,邪氣對氣血之擾亂,都會在麵部有所反映。

通過觀察麵部組織、五官七竅在神、色、形、態等方麵的征象改變,進行中醫理論分析,便可推斷出體內髒腑的病變。這說明麵診方法的基本原理就是“以表知裏”“司外揣內”。

麵部整體診斷的方法

進行麵診時,要選擇在白天自然光線比較充足的室內進行,盡量放鬆麵部表情,保持情緒穩定,避免外界幹擾,同時,以平時的麵部情況作為參考。

要注意以下兩個診斷要點:一是采用比較的方法,以常測變,去辨別各種異常征象;二是要重視局部與整體的關係。總之,麵診時必須注重內與外、局部與整體的統一性。

望麵色

自然界的顏色豐富多彩,古人執簡馭繁,把麵色分為青、赤、黃、黑、白五種。五色的變化以麵部最為突出,而且麵部又與髒腑經絡相應,可以反映其內部相應髒腑經絡的生理和病理變化。五色診法是運用陰陽五行學說,根據五髒配五行、五色的理論,通過臨床實踐總結出來的。

麵部色診不僅對慢性病有診斷價值,而且對危重病也有診斷意義。如心衰病人會麵色黧黑;凡心髒病二尖瓣狹窄、閉鎖不全者,會出現麵色萎黃,雙顴微紅;肝硬化和肝癌病人的麵色甚黑。

總之,色深沉、晦黯,主內病、重病、久病;色淺、光澤明顯,主外病、輕病、新病;介於枯晦與明潤之間者,其病不重;若病色如雲之飛,則病將愈;如搏聚凝滯一團,則病重而難治。

望五官及舌

根據藏象學說理論,我們來重點了解一下五髒與目、舌、口、鼻、耳的對應關係。麵部官竅的各種異常征象,可以提示人們相應髒腑的病變,如肺開竅於鼻,鼻塞流涕,多為肺氣不宣;腎開竅於耳,長期耳鳴,多為腎虛;肝開竅於目,肝膽濕熱,可出現脘腹飽脹、食欲不振、身體顏色發黃等,而目睛發黃是其主要症狀;也可根據舌象的各種異常變化,來觀察髒腑的病變等。

經絡是麵診治病的基礎

人體經絡是一個內接五髒六腑、外接肢節皮膚的網絡係統,它們之間是相互聯係、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的。

經絡彙於“首”

頭麵位居全身之首,所分布的經脈較為豐富,不僅是全身經脈彙聚之所,也是五髒六腑、精、津液、氣血的外榮表現之處。

很多經絡都經過頭部,如督脈起於小腹中,下出會陰,後行於腰背正中,經頸部進入腦內,並由頸沿頭部正中線,經頭頂、額部、鼻部、上唇到上唇係帶處;任脈起於小腹中,下出會陰,沿腹部正中線上行,通過胸部、頸部,到達下唇內,環繞口唇,上至齦交穴,分行至兩目下;衝脈起於小腹中,並有一分支沿腹腔前壁挾臍上行,散布於胸中,再向上行,經喉,環繞口唇,可潤澤口唇;蹺脈則相會於睛明穴;手太陽經循行於聽宮穴、顴穴;眉衝穴、五處穴屬足太陽經;手陽明經循行經過迎香穴;頰車穴屬於足陽明經;耳門穴屬於手少陽經;上關、聽會穴屬足少陽經。

何為形層

所謂形層,即指麵部各特定穴位腫、陷等形態改變的狀況。通過這些部位的異常變化,就可斷定病在何經或在何髒腑,以幫助醫療診斷。

一定要知道的正常麵色

中國人屬於黃色人種,正常麵色基本上都黃紅隱隱,明潤而有光澤,這就是神氣、胃氣的正常色澤表現。所謂有神氣,是明光而有潤澤;所謂有胃氣,是隱約微黃,含蓄而未露。

麵色易受四季和環境變化的影響

除了種族對膚色有影響外,人的膚色也會根據四季變化及環境變化而出現相應變化,如夏天略黑,冬天略白等。但是因為四時的不同,個人體質稟賦的差異,以及受地理環境、氣候、職業等不同因素的影響,其麵色可有略黑或稍白等差異,但隻要麵色是明潤光澤、隱然有生氣就是正常麵色。此外,由於居住和工作環境的不同,情緒的變化、飲食習慣的不同以及運動等原因,都會使人的麵色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