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益中藥養全身

從《神農本草經》到《本草綱目》祖國傳統醫學曆史悠久,源遠流長,不僅在國內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在國外也備受推崇。藥物學是中醫很重要的部分。

中國兩大藥物學寶典

在傳統藥物學中,《神農本草經》和《本草綱目》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深遠。

《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書中介紹了365種藥物,對每一味藥的產地、性質、采集時間、入藥部位和主治病症等都有詳細記載。另外,書中還介紹了藥物之間要相互配合應用等。

《本草綱目》會更熟悉些,小學課本上就講了李時珍的故事。《本草綱目》是在前人基礎上做的總結、修正與補充。全書收錄了1892種藥物,都是經過實地考察和親曆實踐所得。《本草綱目》對後世影響最大,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

《本草綱目》采用了“以綱挈目”的體例編寫,人們查閱時更方便。“本草綱目”之名也由此而來。

《本草綱目》的深遠影響

《本草綱目》和《神農本草經》中收錄的藥物種類相差非常懸殊。在《本草綱目》裏就有374種之前沒有的新藥。這也就是說,更多植物被列入藥物的範圍內,發揮其價值,從而帶給人們更多的福利。《本草綱目》讓人們認識到日常中有很多宜藥宜食的食物,從心理上對“藥”的敏感和排斥感也減輕了。

善用本草保健康

中國古代關於“神農嚐百草”的傳說,反映了早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就已開始探索食物和藥物的功用,故有“藥食同源”之說。西周時期,宮廷醫生分為四科,其中的“食醫”,即通過調配膳食為帝王的養生、保健服務。約成書於戰國時期的中醫經典著作

《黃帝內經》,載藥膳方數則。約成書於秦漢時期、中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記載了許多既是藥物又是食物的品種,如紅棗、芝麻、山藥、葡萄、核桃、百合、生薑、薏米等。

東漢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亦載有一些藥膳方,如當歸生薑羊肉湯、百合雞子黃湯等,至今仍有實用價值。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專列有“食治”、“養老食療”等內容,藥膳方十分豐富。

至宋代,陳直的《養老壽親書》是中國現存的早期老年醫學專著,在其所載的方劑中,藥膳方約占70%。該書強調:“凡老人之患,宜先以食治,食治未愈,然後命藥”。元代禦醫忽思慧所著的藥膳專書《飲膳正要》,藥膳方和食療藥十分豐富,並有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飲酒避忌等內容。

至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收載了許多藥膳方,僅藥粥、藥酒就各有數十則;明代高濂的養生學專著《遵生八箋》,也載有不少養生保健藥膳。清代藥膳專著各有特色,如王士雄的《隨息居飲食譜》介紹了藥用食物300餘種,章穆的《調疾飲食辯》所涉及的藥用食物更多,曹庭棟的《老老恒言》(又名《養生隨筆》)中列出老年保健藥粥百種。

善用本草延年益壽

在《本草綱目》中收集了11096個醫方,這些醫方是什麼,就是看病時醫生開的方子,治病用什麼藥,怎樣用藥。這些醫方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是中國傳統醫學的智慧結晶。

善用本草講科學

人體正氣,來源於五髒,五髒堅強,血氣充實,衛外固密,外邪無從侵入,疾病則不發生,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因此,本草養生強調五穀為養,如《黃帝內經·素問·髒器法時論》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指出五穀五味是人賴以生存的必需物質,所以偏食、暴食、過饑、過飽皆不利。可見,本草養生是以藥物為膳食,以膳食為藥物,將藥物與食物相配伍,烹製成融養生保健為一體的美味佳肴。

辨證施治

辨證施治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指導原則,即在臨床治療時要根據病情的寒熱虛實,結合患者的體質進行相應治療,藥膳食物的應用和藥物治療一樣,也要在正確辨證的基礎上進行選食配膳,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否則,不僅於病無益,反而會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