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最終篇不用去醫院的終極原則(1 / 1)

有了症狀該不該去醫院檢查,是很多老百姓困惑的問題。因為看病對老百姓來說,是個很麻煩的事,又要花時間,又要花很多錢。現在有的醫院為了避免醫療糾紛,一些可做可不做的檢查,都會讓老百姓去做。一些不吃藥可以解決的小病,到了醫院可能會開一大堆藥,甚至吃藥就能好的病,非要開三天的藥液去輸。因為吃藥輸液效果立竿見影,萬一不吃藥耽誤了病情,醫生也擔不了這個責任。

因為這些情況,有些老百姓會覺得,一個不大的小病,可到了醫院,好家夥,又是拍片子又是驗血,折騰了半天,結果正常,然後又給開了好幾百元錢可吃可不吃的藥——醫院真黑心!

這些因素讓很多人輕易不願意去醫院,生怕沒什麼事還要去醫院折騰。

但另一方麵,很多大病的征兆一開始都不起眼。很多大病,如果早發現、早治療,不僅療效好、能治愈,而且還能省下大筆的錢。如果遇到小症狀不去檢查,耽誤成了大病,花了大筆金錢還丟了性命,那可就不劃算了。

那麼,該怎麼正確地判斷該不該去看醫生呢?

第一個原則是:遇到自己沒把握的情況,立刻去正規醫院看病。

把這個原則放在第一位,是因為看病這件事是個非常個性化、非常依賴醫生個人經驗的工作。任何一本書、任何沒有親自檢查過您的身體的醫生,他們都不能準確地判斷您的病情。就說本書,說了這麼多的看病經驗,但都屬於大的原則,永遠不可能涵蓋所有的客觀情況。就比如說感冒,對於絕大部分身體健康的成年人來說,感冒不是大事。但是在臨床上,有些健康的成年人感冒後會因為並發症突然死亡。這種例外的情況在各種疾病裏都有。所以,所有的書麵文字,都不能代替醫生的親自診斷。隻要您對自己的症狀感到可疑,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就應該立刻去正規的醫院檢查。

頭疼腦熱,這些常見症狀可以先觀察,暫時不去醫院。但如果出現自己之前沒遇到過的奇怪症狀,那就要去醫院檢查了。比如皮膚、嘴唇突然變顏色,眼皮突然下垂,身體莫名其妙地疼痛等。您之前沒有遇到過,那就要去醫院檢查。如果是常見的症狀,可是出現了您沒有見過的情況,比如感冒,別人都是一個禮拜就好,您兩個禮拜也沒好,那也得去醫院。

雖然這麼檢查有可能“白”花了錢,多開了一些藥。但萬一因為沒去看病,漏診了什麼大病,要付出的生命的代價可是無價的。檢查的小錢和它相比,根本不值一提,而且經過檢查和谘詢醫生,您也就知道了以後遇到類似的症狀該怎麼判斷,也不算白看病。

第二個原則是:了解自己的身體,堅持定期體檢。

有很多病,特別是慢性病早期是沒有症狀的。定期體檢可以檢查出很多潛在的病,而且經過定期體檢,您大概知道了自己的身體應該在某方麵沒有大毛病,在某方麵有可能有潛在的風險,這樣在判斷該不該去醫院的時候,就更有底氣了。

第三個原則是:熟悉自己的家族病史、個人病史和自己屬於哪些病的高發人群。

家族病史和個人病史,可以幫助一個人判斷自己得哪些疾病的可能性更高一些。比如家族中有好幾個人都得過高血壓,那麼自己得高血壓的概率也會更高。此時,您應該主動地多了解一些高血壓的知識,包括哪些生活習慣容易導致高血壓,高血壓的早期症狀是什麼。在平時,要改變生活習慣來預防高血壓。遇到高血壓早期症狀的時候,應該比別人更警惕。別人頭暈不算什麼,您頭暈得厲害了一點兒,就應該去醫院量一下血壓。

還有很多病有對應的高發人群。比如肥胖患者、年齡大的人群,嗜吃油膩食物、有吸煙喝酒習慣的人群,屬於心髒病的高發人群。假如您屬於這類人,除了應該改變生活習慣外,還應該更注意心髒病的早期症狀。比如感到胸悶,就應該立刻去醫院檢查。

第四個原則是:偶發症狀,很快緩解,可以不去醫院。反複發作的症狀,或者長時間不緩解,或者越來越重,就需要去醫院。

人體有很強的自愈能力,一些偶爾的小病,自身可以調整好。如果調整不好的,就要去看醫生。

比如頭疼,可能的原因非常多。一個人也許隻是累了,就會頭疼,不是病,但也可能是因為嚴重的疾病而導致頭疼的。頭疼了怎麼判斷該不該去醫院呢?就看頭疼發作的頻率和時間。如果隻是偶爾頭疼,過了半天、一天就好了,就不用去醫院。如果最近一段時間,頭疼經常發作,一個星期疼了好幾次,就要去醫院。如果頭疼了好幾天,一直沒好,甚至越來越嚴重,那就要立刻去醫院。

以上四個原則,重要性從前向後排列,掌握了這些原則,您再多學習一些正規的醫學知識,相信您再遇到一些小症狀的時候,就有把握判斷它是不是需要重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