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為什麼要學習黃帝內經(1 / 2)

解密養生奇書

《素問》《靈樞》構築內經智慧《黃帝內經》分為《素問》、《靈樞》兩部分,每部各81篇,合計162篇。兩書內容各有側重,又緊密相關,渾然一體。《素問》之名最早見於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自序》,迄今一千七百多年。人是具備氣、形、質的生命體,難免會有大小不同的疾病發生,故以問答形式予以闡明,這就是《素問》的本義。

《靈樞》最早稱《針經》,其第一篇《九針十二原》就有“先立《針經》”之語,無疑等於自我介紹。漢魏以後,《靈樞》由於長期抄傳出現了多種不同名稱的傳本。唐代王冰引用《針經》傳本佚文與古本《靈樞》傳本佚文基本相同,說明同出一祖本。但史料記載北宋有高麗獻《針經》鏤版刊行,但現在卻無書可證。與南宋史崧發現的現存《靈樞》傳本則不盡相同。至南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史崧半的家藏《靈樞》九卷八十一篇重新做了校正,擴展為二十四卷,同時附加音釋,鏤版刊行。

黃帝

黃帝是開創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姓姬(或雲公孫),生於軒轅之丘(河南新鄭縣西北),稱軒轅氏。黃帝生而靈異。《史記》稱其“以土德王,故號黃帝。”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曆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湯等均是他的後裔。

岐伯

岐伯,相傳亦為黃帝之臣,又是黃帝的太醫,奉黃帝之命嚐味各種草木,典主醫病。一般認為,岐伯家居岐山(今陝西省岐山)一帶。而新近有資料表明,岐伯為甘肅省慶陽縣人。岐伯是中國遠古軒轅黃帝時期的重要人物,是著名的醫學家。他的著述頗多,但多失傳,僅留殘著,被後人整理編輯成《黃帝內經》,流傳至今。

揭示生命起源

《黃帝內經》的生命觀

生命是生物體所表現出來的自身繁殖、生長發育、新陳代謝、遺傳變異以及對刺激產生反應等複合現象。

“精”是構成生命體的基本物質

《黃帝內經》認為“精”是構成生命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生命的原動力,父母精氣相交產生新的生命活動。

“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黃帝內經》認為“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在天地未形成之前便有了氣,充滿太虛而運行不止,然後才生成宇宙萬物。

“神”是生命活動的最高統帥

《黃帝內經》認為“神”是先天之精(生殖細胞精)與後天之精(營養物質)相互作用的產物,神是精神、意誌、知覺、運動等一切生命活動的最高統帥。它包括魂、魄、意、誌、思、慮、智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能夠體現人的健康情況。

人體生長壯老的曆程

女性到了7歲就開始發育。14歲時,不但生殖器官開始發育,而且乳房、骨盆也開始發生變化,月經按時來潮,已經基本具有生育能力。

歲,乳房變得豐滿,骨盆變得很寬闊,身材和生殖器官都完全適宜懷胎。28歲,是女子生育能力的高峰期,身材也發育得最為飽滿和壯實,是最適宜懷胎的時期。過了35歲,女人的生育能力便開始下降,臉上開始長皺紋,伴有脫發現象。過了42歲,生育能力便急劇衰退,整個身體開始日漸萎縮。過了49歲,女人的月經便斷絕,再也不能生育了。

男性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麵焦,發鬢斑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髒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腎者主水,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髒盛,乃能瀉。今五髒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探求不老之道

古人與今人

遠古時代,人們的壽命之所以超過百歲,是因為他們懂得養生之道,能適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規律,掌握各種養生的方法,飲食、起居、勞作皆有規律,保持形神的和諧協調;而現在的人之所以早衰,是因為不懂得養生之道,貪杯嗜酒,醉酒行房,以致精氣耗竭,真元匱乏,隻圖一時快樂,違背了養生之道。所以,人的壽命的長短,不在時世之異,而在於是不是遵循了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