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劉氏莊園博物館收藏的成親王書法(1 / 2)

劉氏莊園博物館收藏的成親王書法

書畫精賞

作者:魯楊波

成親王愛新覺羅·永瑆(1752-1823),字鏡泉,號少廠,清代乾隆皇帝(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十一子、嘉慶皇帝的哥哥,被封為成親王,諡曰哲。嘉慶年間為軍機處行走。因皇太後賜陸機《平複帖》,又號詒晉齋主人。

永瑆學書初從乾隆皇帝最為喜好和推崇的趙孟頫入手,專門臨習趙孟頫達三十餘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後對歐陽詢又用功最勤,醉心最久。他博專約取,取趙體書的妍麗流暢、秀潤挺健,歐體的方正嚴整、峻拔險絕。以自己貴為皇子的身份,他有機會親睹內府所藏的大量法書巨跡,遍臨魏、晉、唐、宋、元、明諸名家法帖,逐漸形成了自己法度謹嚴、勁雅挺秀的風格。作品都充滿了華麗雍容、精致平和的貴族氣息,時論甚高。董誥說他:“成邸書陶冶百家,包含眾有,殆合鍾、王、虞、歐、趙、董為一手,我用我法,不主故常,而實無非古人妙處,所謂具十二種意外巧妙也。”英和說他:“詒晉齋種種法書霑被書林,蓋以天縱之才,兼筆塚墨池之功,故能為翰墨中金科玉律,石刻之富,古未有也。”鐵保評價他:“主人書胎息率更,而出以鬆雪之流潤,遂造極誼。近之學者但能仿其規模而不能溯其生平,得力處失之愈遠。保學書三十年亦未能窺其堂奧也。”當然其中不乏撥高之語。令人惋惜的是,如此開闊的視野卻成了他的束縛,在內府的眾多名跡麵前,他卻亦步亦趨,不敢越雷池一步,隻在前人的陰影下麵討生活。作品也不時地流露出拘緊、刻板和凝滯。不能意從己出,書寫性靈,而空有一身完善的技法。這是他的悲劇,這也是後人經常詬病的。顯然他的書法水平不及當時的劉墉和鐵保,還有王文治。作為當時書壇的領軍人物,他的水平和成就本身也標誌著帖學的沒落。

永瑆年輕時在宮中曾聽康熙年間的太監說“其師少時及見董其昌以前,三指握管,懸腕作書。” 永瑆推廣其說,發揮為“撥鐙法”,自信地認為此法“深得古人用筆之意”。這就是他在書學理論上的建樹。

對其書法的評價,有楊翰《息柯雜著》謂:“王得窺內府所藏,而自藏又甚富,故書法大備如是,大抵皆從帖中問津,未深究古碑耳。”(清)禮親王昭梿《嘯亭雜錄》謂:“永瑆幼時握筆,即波磔成文,少年工趙文敏,又嚐見康熙時內監。言其師少時猶及見董文敏用筆。惟以前三指握管,懸腕書之,故王廣推其語,作撥燈法。”又說:“永瑆名重一時,士大夫得片紙隻字,重若珍寶。論者謂國朝自王若霖(澍)下,一人而已。”《息柯雜著》又謂:“詒晉齋書,素未究心,但知其從趙承旨上溯歐陽率更,雖偶涉諸家,終不離兩家宗旨。集卷隨手雜臨,竟有脫盡町畦,不似本家筆意者。篆隸亦有法度,蓋書非一時,臨非一家,不甚經意,而精神所寄,一一渾足,此無意勝於有意也。”